们混成现在的赛腾微,依旧给尉来小批量出货,或者进入到一些二线车企的供应链,日子嘛过得不算有多好,但勉强可以活下去。”



赛腾微今年进入了BYD的供应链,但做过迪子供应链的零部件商都知道,其毛利率十分的有限,多数情况下也只能作为二供,甚至是三供的角色存在。



如果不向上研发,这样的公司在市场上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可言,在产业链里也只能扮演被拿捏的角色。



“第二个对标对象就是芯驰科技了。”



芯驰科技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他们2018年才开始组建团队成立,然而脱胎于恩智浦团队的芯驰科技,其发展轨迹却是相当神速,有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资本加持。



芯驰在2020年就首次流片,这距离他们成立还不到三年。



2021年,芯驰量产的芯片就出现在奇瑞捷途,哪吒U等车型身上,今年开始进入到BYD,长安以及尉来的供应链体系,芯驰为尉来L1提供芯片供应,其X9系列预计今年内出货总量将达到50万片。



发展神速的芯驰科技,今年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目前的估值达到了120亿元,这家成立仅仅五个年头的芯片公司,预计到2024的出货量将突破200万片,以5%的市占率仅次于地平线以及菊花。



120亿的估值之于芯驰,也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孙迎同连连点头,又笑着问道:“那第三个对标对象是地平线了?”



檀锦程同样笑了,摇了摇头道:“不是,是兆易创新。”



地平线第是檀锦程在芯片领域投资最早的一家公司了,初期是他与余恺团队联合组建起来的,但那会儿他这个门外汉,对于芯片的了解并不多,余恺团队也要做着路线探索的任务,因此在路线问题上耽误了一些时间。



不过好在都是专业的团队,地平线很快就进入到正轨当中,如今地平线已经是国内知名的车规级AI芯片以及算法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计算平台。



从技术研发到大规模量产,如今地平线旗下的主打产品为征程系列,征程3拥有7纳米制程,算力5TOPS,主打的是L2+ADAS,目前搭载于尉来多款车型。



另外,今年九月份,地平线还将发布征程5系列,对标的是英伟达Orin,支持L4自动驾驶,虽未发布,但已经圈定了多家品牌。



包括BYD,红旗等国产自主品牌都已经与其签下了订单,锁定了产能,预期将于2023年量产。



截止到目前为止,地平线凭借着征程系列占据着我国自动驾驶约50%的市场份额,在L2级ADAS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了60%,不过在全球范围内,地平线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5%,依旧有着很大的空间。



但这已经是我们唯一能够与国际巨头对抗的企业了,菊花目前在这一赛道上是地平线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但是在国际上,还是得看地平线。



估值近百亿美刀,妥妥的独角兽企业,地平线也被认为是檀锦程投资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另外在地平线身上,多数投资人以及同行都见识到了檀锦程的大格局。



成立初期依赖于檀锦程与他的巨量引擎,在得到上汽鼎力支持的情况下,地平线走上了一条“芯片+整车”协同的模式。



除了尉来,上汽之外,地平线在多轮融资之下,还引进了BYD,长城,大众等等大型车企,此外与新势力方面的合作也十分的紧密。



小朋,闻界这两家新势力头部企业,虽没有直接投资,但通过基金也是间接入股了地平线。



能吸引这么多家知名车企共同投资,参与研发测试,跟檀锦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就是他放弃了对地平线的实际控制权,把控制权交还给了余恺团队。



如果说地平线一直由檀锦程控制着,是不可能吸引这么多家车企参与其中的。



至少BYD是不会介入,芯片这玩意儿不同于动力电池,尤其是智能座舱芯片方面,哪怕是国产替代也有着其稀缺性,BYD这种梭哈新能源的企业,怎么可能把智能芯片供应链交给直接竞争对手。



拿BYD在纯电车型上的开山之作汉EV来说,去年就搭载了征程系列芯片,若是由尉来主导地平线,想必不会拿到这笔订单。



虽与檀锦程私交不错,但是在企业经营当中,船夫哥跟檀锦程一样,都是理智的。



地平线如今的实际控制权是余恺团队,一切运作都由余凯团队决定,创始人团队在地平线的持股也已经上升到15%以上了,位列第二大股东。



檀锦程以及巨量引擎虽不再实际参与地平线的运作,不过依旧还是第一大股东,类似于腾迅投资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模式,是最大的股东,但不参与公司的实际运营。



这样的模式,无论是对地平线,还是对尉来,都是最为有利的,只有让更多的车企参与进来,才能够让地平线在算法上有进一步的推进,保持与国际巨头的竞争力。



不过国民技术就没有必要扮演跟地平线一样的角色了。



国民技术之于尉来,就类似于BYD半导体,无需其他企业参与,也无需太多的融资。



“兆易创新?”



“对,兆易创新。”



檀锦程点了点头,下限赛腾微,中级芯驰科技,上限则是兆易创新,这就是檀锦程对于国民技术未来的规划,眼下国民技术基本已经摆脱了倒闭的危机,这样的规划并不会有多激进。



2005年成立的兆易创新,初期的定位是NOR Flash存储器,填补国内的空白,早期的客户群体主要是菊花,中兴以及某想这几家。



18个年头的发展,2016年在沪市主板上市,2013年进军MCU市场,在2017年开始形成了存储与MCU双轮驱动的格局。



如今已经千亿市值的兆易创新,今年的车规MCU出量货将超5000万颗,产品供应特斯拉,尉来,BYD,小朋等多家新能源企业。



“存储器业务,我们肯定不介入,但是在车规MCU方面可以学习兆易创新。”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2003:从外贸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如梦如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如梦如华并收藏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