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栉比,英文标识随处可见,还有双层巴士在等着红灯。



最显著的是店铺招牌,横的竖的全都凸显出来,横在街道上方,错乱又有层次,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繁华感。



“真繁华啊!”



好些人大半辈子都在乡村生活,本来以为燕京已经是最繁华的了,如今到了香江,才惊觉燕京不过是个大农村而已。



香江,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啊!



姜玉楼的视角跟他们不同,他看到的是股票、是地产、是电子制造业、是航运业,最主要的就是超高的稿费了。



作家写稿,讲求稿费,稿酬越高,收入越丰。有钱作家,金银满屋;缺钱作家,穷愁潦倒,谁愿干?即便名作家,初出道时,稿费也不高。



说到香江的成名作家,终究逃不过倪匡和金庸。



只是两人又有区别。



金庸除了五六十年代在《新晚报》《商报》写过连载外,一生只为明系刊物写稿,稿费以单行本销量计。



金庸武侠小说九折发行(全港最高),一本几万册,扣除印刷、纸张,全数落在查先生的口袋里,乃是天文数字哪!



而倪匡自出道以来,稿费以火箭升空的速度上跃,飕飕的,今月千字十元,下月二十、再下月三十,直到一百、五百,最后,每字一元计,千字一千港币。



八十年代后,千字高至二三千元,也曾试过以一千字五千元写短文,长稿不在其列。倪匡为《明报》写卫斯理连载,每月约是六七千;之后又写东方原振侠连载,马老板出手阔绰,一万一个月。



倪匡每月共写十多个专栏,收入逾十万,十分惊人。其后成了大导张彻御用编剧,一个剧本由一万起至两三万,一个月可写四个,收入也过十万。



姜玉楼的小说要是能在香江发行,挣得比大陆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他又不是不缺钱的人,怎么会不动心。



“雪龙蛋奶茶餐厅,九龙冰室,龙凤祥珠宝,马狮龙专卖店……”



王濛靠着窗户,看着外面的招牌,好奇道:“香江的招牌怎么这么多带龙的,是喜好吗?”



“不仅喜欢龙,不少人还相信有龙呢。”周珍妮笑道。



“呃……”



王濛眯了眯眼睛,凑到前排姜玉楼的耳边,“哎,小姜,怎么资本主义社会也信龙?”



“龙多好啊,你看那边不就是一条龙嘛。”



“哪儿呢?”



王濛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块五颜六色的大招牌挂在墙上:丽景大宾馆,盛记大排档,泰式按摩,六国美人……



老同志十分困惑,一条龙?



巴士开到市区,停在了美丽华酒店门前,其豪华程度再次让小伙伴感叹。香江人有钱啊,一人一间房,还带露台。



陈威廉他们也陪住,简单说了下安排。今天没有事情,自由活动,但要逛街的话,最好叫他们一起,免得人生地不熟惹麻烦。



姜玉楼先洗了个澡,换了身衣裳。香江这地方太热了,要是像在燕京穿的那身在这里穿,非捂出病不可。



他泡了杯茶水,端着走到露台,一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1979我的文艺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梁园筑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梁园筑梦并收藏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