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按《晋书》,西晋一朝受封列侯的计有——



乡侯5例、亭侯25例,



乡侯之中,有2例有食邑记载,均为1000户。



亭侯之中,有6例有食邑记载,分别是3000户1例(郡公、郡侯级别)、2200户1例(介于郡公、县公之间)、1000户3例(开国伯级别)、700户1例(开国子级别)。



正常来看,西晋列侯中最高级的乡侯食邑应该就是1000户,亭侯则是700户,关内侯之类的不知道。



所以,荀勖觉得这个制度设计得太扯淡了,别封了。



但怎么说呢,列侯其实是出身寒微的武人获得上升的重要途径,你怎么能给取消了呢?



但司马炎就是给取消了。



司马炎之后,我印象中受封列侯的只有李矩,可能还有其他人,懒得找了。



2652版本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封爵体系一下子又敞开了口子。



从司马伦给奴仆滥封开始,到大量武人因功封爵,爵位是越来越滥发。



比如,苟晞得封西晋第二个郡侯,史书上记载他食邑10000户,我不敢相信——本书采用的是3000户。



但你们别以为这是史书记错了,真的不好说,还是有可能的。



最后说说西晋封土封国的事情。



西晋有一条规定,诸侯不之国者,国内不设官,按国大小,置守士100、80、60人不等。



如果之国,则置官。



王国官最齐。



公国少中尉、常侍、三军(将军)。



侯国再少大农、侍郎。



“伯子男唯典书以下。”



西晋建立(265)后的“五百余国”具体国土大小如何,史书无载,姑且认为与264年版本一样——不知道大小,但国土是真的有,因为有“守士”。



公侯伯子男国无中尉、三军将军,但有军队。



“其公之制如五千户国,侯之制度如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千人。”



“伯、子、男以下各有差”,但“不置军。”



若未之国,“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置守士六十人。”



所以,之不之国是一个重要判别标准。



之国,可以当一把土皇帝。



不之国,那就只能享受租赋收益——食邑赋税的三分之一,东晋时降为九分之一。



在西晋刚建立的时候,宗王甚少之国,而且他们也不愿意之国。



去了能干什么呢?



王国内有品级的官员都是朝廷选的,还负责监督宗王们,去了没意思啊,没实权啊。



但到290年的时候,情况变了,司马炎去世前,有人上奏,请以宗王“藩卫帝室”。



于是宗王们大部分都之国了。



史书对此记载不是很多,但大概率在制度上松了口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5)

章节目录

晋末长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孤独麦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孤独麦客并收藏晋末长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