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中,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朗声读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个书生正是丁修。
之前在画壁世界好歹是个举人,没想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竟然只是个秀才。
虽说丁修不在乎功名,好歹在《绣春刀》世界,他乃是皇帝。
结果到了聊斋大明,却成了一个小小秀才。
在江南,一个秀才是真的没什么地位,因为江南号称才子之乡,秀才实在是太普通了,而且大多很穷。
要是家里有几亩薄田的话还好,因为不用向朝廷交纳粮税,可以雇人种田,好歹能混个温饱。
可惜大多数秀才是没有田产的。
所以,很多秀才就只能靠替人做帐、写书信、摆摊卖字画、帮人起名等等方式谋生。
如果文采较好,或许会有一些富商、乡绅之类的看中你,全力资助你,甚至将女儿嫁给你。
表面上,说是欣赏你的文采,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投资方式。
为什么说是投资?
举个例子,明朝中后期那些晋商为何将生意做得那么大,甚至各自发行全国通存通兑的银票?
要是没有朝廷的许可,他们敢私自发行银票?
这就要得益于那些晋商的一项特殊投资:科举!
没错,朝廷科举这么大的事他们也敢插手。
当然,他们插手的方式不一样,并不是去影响科举的结果,而是投资读书人。
“诶,张秀才,你文采这么好,怎么没事跑街上摆地摊?这不是浪费时间么?读书人,当以读书为重。”
张秀才(叹气):“没办法,为了糊口……”
“张秀才,鄙人一向欣赏你的文采,所以,本人决定全力资助你读书,也好早日考取功名……”
“这怎么好意思?”
“张秀才切勿推辞,有朝一日你要是高中状元,也是替咱们父老乡亲争光……”
哪怕最终张秀才没有高中,但他们还投资了李秀才、王秀才、赵秀才……
总会有高中的。
当然,这是一项长远的投资,特别是那些晋商,完全属于是一种家族式的投资。
时间长了,上至京官,下到地方官,都有他们曾经资助过的人。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
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这种投资行径,也是在破坏科举的公平,为了一己的私利。
言归正传。
丁修穿越过来之后,他当然不用担心糊口的问题。
经过一番打听之后,郭北县果然有个兰若寺,兰若寺后面有座黑山。
不过,燕赤霞如今还在关中任总捕头,这意味还没到剧情的时间线。
divcss=&ot;ntentadv&ot;丁修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去踩时间线的点,主要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斗得过那千年树妖,以及更强大的黑山老妖?
闲来无事,还是先考个举人玩玩。
好在,这个世界不流行八股文,要真让丁修写八股文,怕是就会放弃参试的想法。
他一向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所谓八股文,乃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以“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允许自由发挥。
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严格限制。
八股,指的是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等等要求。
八股文其实源自于宋朝的经义,不过那时候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相对来说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
到了成化年间,便固定为八股文格式。
最奇葩的是,格式固定也就罢了,还要求考生的观点必须与所谓的“朱子”意见相同。
否则,考不中不说,说不定还会被人抓住把柄,给你安上一个大不敬之罪。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指望什么人才?全都成了书呆子。
也难怪后世有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总之,再也找不到辛弃疾这样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统儒家弟子。
“呜呜呜……”
突然间,一阵阴风袭来,吹得窗户“咯吱”作响。
丁修不露声色,假意抬手挡了下风,随之继续摇头晃脑读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实在穿越之前,丁修很是想不通,为何影视剧中的书生总喜欢摇头晃脑读书?头不晕吗?
后来方才知道,其实不是喜欢摇头晃脑,而是很多书生经常夜读,夜读难免会犯困、眼花。
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去头悬梁、锥刺股,困了,就站起身活动一下手脚,摇摇头,晃晃脑,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驱赶瞌睡。
时间长了,慢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一些私塾的教书先生在教学生读书时,也喜欢摇头晃脑念书,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习惯。
总之,晃着头念书,看起来多了一种生趣。
“吱~”
门突然也被吹开了。
接着,一个身着一袭素色长裙,年约二十七八岁的女人走了进来。
从她的发髻与装束来看,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而且成亲了。
古人的身份、等级是很容易从其装束上辨认的,士农工商等各阶层,朝廷皆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个书生正是丁修。
之前在画壁世界好歹是个举人,没想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竟然只是个秀才。
虽说丁修不在乎功名,好歹在《绣春刀》世界,他乃是皇帝。
结果到了聊斋大明,却成了一个小小秀才。
在江南,一个秀才是真的没什么地位,因为江南号称才子之乡,秀才实在是太普通了,而且大多很穷。
要是家里有几亩薄田的话还好,因为不用向朝廷交纳粮税,可以雇人种田,好歹能混个温饱。
可惜大多数秀才是没有田产的。
所以,很多秀才就只能靠替人做帐、写书信、摆摊卖字画、帮人起名等等方式谋生。
如果文采较好,或许会有一些富商、乡绅之类的看中你,全力资助你,甚至将女儿嫁给你。
表面上,说是欣赏你的文采,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投资方式。
为什么说是投资?
举个例子,明朝中后期那些晋商为何将生意做得那么大,甚至各自发行全国通存通兑的银票?
要是没有朝廷的许可,他们敢私自发行银票?
这就要得益于那些晋商的一项特殊投资:科举!
没错,朝廷科举这么大的事他们也敢插手。
当然,他们插手的方式不一样,并不是去影响科举的结果,而是投资读书人。
“诶,张秀才,你文采这么好,怎么没事跑街上摆地摊?这不是浪费时间么?读书人,当以读书为重。”
张秀才(叹气):“没办法,为了糊口……”
“张秀才,鄙人一向欣赏你的文采,所以,本人决定全力资助你读书,也好早日考取功名……”
“这怎么好意思?”
“张秀才切勿推辞,有朝一日你要是高中状元,也是替咱们父老乡亲争光……”
哪怕最终张秀才没有高中,但他们还投资了李秀才、王秀才、赵秀才……
总会有高中的。
当然,这是一项长远的投资,特别是那些晋商,完全属于是一种家族式的投资。
时间长了,上至京官,下到地方官,都有他们曾经资助过的人。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
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这种投资行径,也是在破坏科举的公平,为了一己的私利。
言归正传。
丁修穿越过来之后,他当然不用担心糊口的问题。
经过一番打听之后,郭北县果然有个兰若寺,兰若寺后面有座黑山。
不过,燕赤霞如今还在关中任总捕头,这意味还没到剧情的时间线。
divcss=&ot;ntentadv&ot;丁修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去踩时间线的点,主要是,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斗得过那千年树妖,以及更强大的黑山老妖?
闲来无事,还是先考个举人玩玩。
好在,这个世界不流行八股文,要真让丁修写八股文,怕是就会放弃参试的想法。
他一向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所谓八股文,乃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以“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不允许自由发挥。
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严格限制。
八股,指的是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等等要求。
八股文其实源自于宋朝的经义,不过那时候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相对来说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
到了成化年间,便固定为八股文格式。
最奇葩的是,格式固定也就罢了,还要求考生的观点必须与所谓的“朱子”意见相同。
否则,考不中不说,说不定还会被人抓住把柄,给你安上一个大不敬之罪。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指望什么人才?全都成了书呆子。
也难怪后世有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总之,再也找不到辛弃疾这样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统儒家弟子。
“呜呜呜……”
突然间,一阵阴风袭来,吹得窗户“咯吱”作响。
丁修不露声色,假意抬手挡了下风,随之继续摇头晃脑读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实在穿越之前,丁修很是想不通,为何影视剧中的书生总喜欢摇头晃脑读书?头不晕吗?
后来方才知道,其实不是喜欢摇头晃脑,而是很多书生经常夜读,夜读难免会犯困、眼花。
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去头悬梁、锥刺股,困了,就站起身活动一下手脚,摇摇头,晃晃脑,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驱赶瞌睡。
时间长了,慢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一些私塾的教书先生在教学生读书时,也喜欢摇头晃脑念书,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习惯。
总之,晃着头念书,看起来多了一种生趣。
“吱~”
门突然也被吹开了。
接着,一个身着一袭素色长裙,年约二十七八岁的女人走了进来。
从她的发髻与装束来看,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而且成亲了。
古人的身份、等级是很容易从其装束上辨认的,士农工商等各阶层,朝廷皆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