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使用第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431章 以万物为刍狗,权斗不看苍生



渤海湾旅游,主打的是情怀。



这些年,百姓都富裕了,渤海湾沿线城市百姓对海洋的记忆,肯定是深入基因的。



当海洋要被填充,家乡大变样,肯定能吸引一批批游客回乡记录童年的记忆。



情怀牌,永远不过时。



尤其对那些过过苦日子的老一辈,他们珍惜现在的甜,更珍惜苦难时光。



他们和年轻人还不一样,年轻人对乡情没太多感触,反而四海为家,哪里有工作机会,哪里就是家,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但老年人不一样,他们有很浓郁的乡情。



重土难迁,他们进城打工,都是被逼的,为了孩子结婚,为了买房子,为了儿孙能过上好日子,才出来打工的。



他们经历过景泰八年前的困难,也经历过景泰十二年之后的辉煌,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他们的思想,跟不上新潮思想。



他们受不了快节奏生活。



他们也是最具乡情的一代,充满回忆的一代。



可是,当他们步入老年的时候,却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自己家乡安静死去。



他们要在城市里,给儿子闺女哄孩子;要留在城市里,因为儿女不放心他们回老家;要留在城市里,因为回老家就意味着儿女不孝顺,他们不忍让儿女背负骂名。



而故乡,会在他们的记忆中不停被美化。



思乡之情,如百爪挠心,萦绕在心头。



当闻听家乡要动迁的时候,思乡之情会在顷刻间崩溃,回家是不可能了,那就买一张车票,回家旅游,再看一眼故乡。



而年轻人是理解不了这种情怀的。



只有等他们老了,才会知道,自己的家该多么好,而他们的家,则是城市里,城市的楼房总是缺少几分记忆点,也就缺了几分乡愁。



打情怀牌,永远不过时。



旅游的核心,是猎奇和情怀。



渤海湾旅游二者全占。



朱厚煐在大连什么都没看到,直接乘船去平壤。



平壤,也是一座千万人口级的超级大城市,人口达到了2100万,是整个朝鲜北方的人口集中地。



朝鲜有三座大城市,平壤、汉城和釜山。



其中平壤最没有特色。



朝鲜布政使没少琢磨,想开发平壤旅游,比不过大连,赛不过汉城,甚至连北面的长春都不如。



至于朝族特色,别逗了,朝鲜省哪里没这种特色啊,非要来平壤玩吗?



关键平壤物价超级高,东北物价第一高。



这里物价高,主要是运费贵。



平壤不靠海,却又距离海边不远,朝鲜北方勉强能耕种,却养不活平壤两千万人口的。



平壤所有生活物资,都要从黑吉进口。



吉林有海,要么在元山港停船,要么绕行整个朝鲜半岛,在平壤港停船,运费确实高。



另一点,则是平壤四不靠。



平壤上下南北,都没有大城市,距离沈阳、大连、汉城都比较远,无法形成城市群,互助互补。



还有就是,平壤成为大城市,是政治原因,朝廷扶持。



因为在景泰五十年之前,朝鲜省人口都往南跑,汉城、釜山、春川人口太多了,整个朝鲜北部空虚,人口高度密集集中在南部。



而南部地形比北部更恶劣。



朝鲜这块烂地,北部特别烂,南部是烂到了极致。



所以古代中原王朝真看不上这里,真的不想要。



否则大唐怎么可能不要?明清都有朝鲜请求内附的记录,全无例外的拒绝了。



朝鲜,类似于贵州的地形,丘陵沟壑,没个好地方,种地不打粮,放牧没草原。



以本地的地理环境极限,最多能养活两千万人口,还不能吃肉。



如果吃肉的话,也就三四百万。



极限了。



景泰朝的朝鲜,吃的是东北粮食,之所以南部繁华,因为距离东北近,从吉林的海港出发,不用绕行整个半岛,节省运费。



还有一点,则是朝鲜的王都在汉城,有天然优势,其次是气候环境比较好。



在景泰五十年之后,朝廷就倾斜资源发展平壤。



在十五年间,春川人口急速下降,汉城人口也从2700万人,降到了2300万,釜山也从2600万人口,下降到了2000万。



人口北流,也是保护朝鲜土地,谨防朝南土地荒漠化。



缓解北方人口严重空虚的窘境。



所以,平壤物价奇高,朝廷宁愿贴钱,也不能任由人口向南流动。



平衡发展,是景泰朝的主基调。



朱见漭秉政后,在这方面一以贯之。



平壤一份盒饭,敢卖60元,在人均工资3000元的时代,敢卖60元,谁敢信?



这是普遍物价。



京师怎么样,整个北直隶17亿人口,繁华到什么地步了,寸土寸金吧,一份盒饭,15元而已。



东北物价最低,长春一份盒饭6元,哈尔滨7元,海参崴6元,沈阳6元,大连7元,汉城8元。



就平壤贵!



贵得吐血,朱厚煐买了几份,打开扒拉扒拉,一勺菜抖半勺,剩小半勺,一口吃的。



“这就六十?”



朱厚煐都觉得在抢钱,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他都觉得贵。



关键味道还不咋地,有股卫生纸味儿。



这是最低廉的盒饭,价格最低,不好吃很正常。



他让人去好点饭店去买。



价格单拿回来,朱厚煐都咋舌,小碗菜108,就这分量,一个人得吃三碗。



“难怪这地方人瘦呢,原来是饿的。”



朱厚煐发现,平壤人都很瘦很有型,他以为本地人乐意健身的,现在才知道,是刻薄的。



他让侍从去调查调查民间物价。



结果,他真的咂舌。



一斤菠菜17,一棵白菜44,一斤油菜16,一斤哈密瓜70元……



“这是大明?”



朱厚煐都懵逼了,侍从跑了几个菜市场,价格都差不多。



询问本地百姓,还说大白菜便宜了,上个月大白菜50元呢,顶峰大白菜涨到了70元一斤,谁敢信?



朱厚煐爱吃白菜,他知道,北直隶秋天时大白菜一毛钱一斤,过了储存秋菜期,价格还会下降,最贵的春天时,也就五毛钱一斤,已经非常贵了。



大白菜最便宜的地方,就是东北。



吉林大白菜,储存秋菜时,五分钱,最贵的春天,才一毛钱一斤,黑龙江价格也差不多,辽宁略贵,但不会高于两毛。



大白菜可是北方最重要的冬天蔬菜,冬天里唯一的维生素补充来源,也是家家户户冬天天天吃的东西。



因为种植期短,东北的话,会在粮食收割之后,加种一轮,两三个月成熟,临近上冻时收割。



所以,价格真的很低,平壤贵得惊人,但不能70元吧?真是抢钱。



难怪这地方人把辣白菜当成高档餐品。



在东北,辣白菜家家户户都吃腻了。



“为什么这么贵?”他问平壤府知府。



“运费高呀,蔬菜本就不容易贮存,在药剂使用达标的基础上,储存成本非常高,再加上要从吉林运过来,价格翻了几倍。”



“就算翻十倍,才五毛钱一斤,到这怎么变成的70元?”朱厚煐不信这是运费问题。



“千岁勿扰。”



“70元是最高价,这边均价在40元到50元之间。”



“听臣给您算一笔账。”



“吉林的白菜,从产地运到港口,这段距离的运费,每斤要加一元钱,装货卸货工钱要三元。”



“轮船出港,到平壤港停靠,运费两元钱,不算高的。”



“平壤港运到平壤,要将海船转成江船运输,装卸费3元,运费1元。”



“反复装卸货物的损失,就高达1元钱了。”



“从吉林的白菜,五毛钱一斤出货,没算各道贩子的利润,成本就是115毛钱了。”



“几道贩子转手的利润,赚三块五,不算高吧,这样成本就是15元了。”



“而且,朝廷非常注重食安,对于使用药剂量严格控制,不能给大白菜上药,储存难度巨大。”



“储存库一斤成本,最少需要5元钱。”



“再加上用药成本、运输成本、每斤再加一元钱,就是21元了。”



“批发市场的老板,最少赚两元一斤,因为这其中是有损耗的,比如白菜干了,水分蒸发掉秤,所以赚两元钱,都没什么利润的。”



“成本就涨到了23元,各级包装成本,再加1元,就是24元了。”



“菜贩子的利润,毛利润要达到50才有得赚,因为他们是最后一道,卖不出去、菜被挑烂了、摊位费、人工费、贮存费等等成本,净利润已经很低了。”



“所以,一斤白菜卖44元,这还是朝廷补贴了结果呢,不然要卖到48元,甚至50元,整个产业链才有得赚。”



平壤知府如实道:“您想说,为什么汉城物价就低?”



“因为汉城周边就种植白菜,所以价格低。”



“平壤种不了白菜,附近都是山脉,不搞种植,搞畜牧。”



“您去了汉城就知道了,平壤的肉价,要比汉城低的。”



“平壤是新鲜瓜果类比较贵。”



“汉城是肉食比较贵。”



朱厚煐总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这笔账好像不是这样算的。



汉城物价就低,釜山物价更低,就平壤是后妈养的?



其实,平壤知府没敢说,平壤有一笔税,叫回流税,这笔税不是人头收,而是收顶级商家的税。



比如说,不收菜贩子的税,却会收批发蔬菜的店铺税,是要严格保密的。



这笔税金额巨大。



主要是当初建设平壤时的资金,以及倾斜资源,让人口回流这笔费用,都转嫁在每一个在平壤工作的百姓头上。



朝廷有一本账,往平壤砸的资源,约合二百亿元,建设费用、杂七杂八的费用,在二十亿左右。



这笔钱总要回本的。



就设下了这个回流税。



这个税,只有平壤在收。



所以平壤物价奇高,高得令人发指。



可不管谁来算,知府这笔账都很合理,人家也说了,别和汉城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最新网址:b



,汉城的肉食贵呀,咱们平壤肉便宜。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萧蓝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萧蓝衣并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