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一个耳光甩在朱佐敬的脸上!



朱佐敬站在奉天广场上,瑟瑟发抖。



整张脸都被扇花了,这些文臣看似弱不禁风,打耳光的时候,却个个用力!



皇帝哪里是不罚他啊!



是要罚死他啊!



朱佐敬摇摇晃晃,旁边有两个太医候着,他倒下就给及时医治,然后让他站起来,接着挨打。



朱佐敬哀嚎。



皇帝诏天下藩王入京,能活着出京的,又剩下几个人啊?



看透了,这皇帝就是个残暴之君!



朝堂上,都是千古佞臣!



没有一个好东西!



朱佐敬在风中凌乱,消息禀报到朱祁钰耳朵里。



朱祁钰嘴角翘起:“没有装晕,倒是条汉子,没丢老朱家的脸。”



“皇爷,天家人终究是有气节的!”冯孝溜须拍马。



朱祁钰不置可否:“可收到藩王的奏报?”



“回皇爷,湖广诸王已经启程入京。”冯孝回禀。



“看吧,畏威而不怀德,没人听朕的圣旨,拿朕的圣旨当擦屁股纸。只有大军到了眼前,才会恐惧、才会害怕。”



朱祁钰压根就不担心他们造反。



因为经过太宗、宣宗皇帝的削藩,亲王府卫队人数在六千余人左右,这些人又被各大势力渗透,陪着藩王胡闹还行,造反就算了吧。



李震、杨信率领的兵丁,虽然人少,却都装备着火器,又沿途剿匪,收拢悍匪入营,势力愈发壮大。



有哪个不开眼的藩王造反,旦夕可灭。



范广率领的京营,也在督促西北诸王启程入京。



“商贾入京情况呢?”朱祁钰问。



“回禀皇爷,根据驿递传来的信报,天下商贾都在入京的路上。”



冯孝小心翼翼道:“先入京的,多为商贾中的旁系支脉,入了京,也只是做了些小生意而已,不敢和皇家商行争锋。”



他们倒是谨慎。



“你亲自出宫,把在京中的商贾头目,组织起来,去西华门,朕要跟他们谈谈。”



朱祁钰没让他们进宫。



因为上次杀得太狠,商贾对宫中恐惧万分,说让他们进宫,容易其反效果。



再者,商贾有何资格入宫?



以前那是没办法,他不敢出宫,现在京畿尽在掌握,自然不肯坏了规矩。



“皇爷打算何时诏见商贾?”冯孝问。



“明日下了早朝吧。”



朱祁钰准备重用商贾了。



无商不富,想让民间富起来,自然得发展商业。



但这个商业,却要控制他手里才行。



叮嘱完毕,他才打开广州市舶司传来的密奏。



是市舶司的提督太监传来的,密奏中,他形容有一株如甘蔗般的植物,结出金皇瑟的棒状果实,看着十分喜人好看。



根据卖货的番邦使者说,此物能食用,味道甘甜,十分好吃。



“玉米?”



朱祁钰猛地站起来,眼睛发亮。



却又不敢相信,又反复一遍,可惜提督太监刘玉,没画出来,只是描述出个大概。



但怎么看,都像是玉米!



“真是玉米?”



朱祁钰又看了一遍密奏,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好像真的是。



“传旨,让刘玉带着这株植物,火速入京!”



朱祁钰的心情,没法用激动来形容。



因为他不敢激动,他担心刘玉送来的植物,万一不是玉米,让他空欢喜一场。



也不是兴奋,因为这个年代的玉米,能否在寒冷气候、恶劣土壤中生存,还是个未知数。



至于高产就不用想了,能种植出来,就不错了。



反正他此刻的心情五味陈杂,十分复杂。



“怀恩!用八百里加急送去!让刘玉火速入京,沿路让各卫所派兵护送,那株植物,一定不能出事!”



朱祁钰厉喝:“告诉刘玉,植物死了,朕就摘了他的狗头!”



“奴婢遵旨!”怀恩磕头。



“走水路,要快!”



朱祁钰还是着急了。



这可是玉米啊,有了它,就能让西北吃饱肚子了,就能开发辽东了!



怀恩出了勤政殿。



朱祁钰却静不下心来。



来回走了几趟,勉强让自己冷静下来。



不能让人看出破绽。



他是鸠占鹊巢的,不能让人怀疑。



可他之前并没注意这些,对高产、适应寒冷地区的作物言之凿凿,仿佛他见过一般。



若是被有心人揣摩,就会发现,他仿佛开了天眼,有些事,仿佛生而知之。



可在景泰八年之前,他却并不知道。



这是个最大的破绽!



一旦被人揭开,很有可能对他不利。



“该怎么掩饰呢?”朱祁钰指尖敲打案几。



以前他没注意,导致破绽百出。



以前他没随意杀人,百官也不会彻底研究他。



可现在,他大权在握,随心杀人,天下百官又都是绝顶聪明人,自然开始研究他。



“神化!”



朱祁钰目光一闪:“神化朕,把朕塑造成神仙转世,佛道经常用的伎俩,关键朕本就开了天眼,什么都知道的!”



本来,朱祁钰还真没在意过。



反正他是皇帝,谁敢质疑他?



可是。



还有蠢蠢欲动的漠北王、心思不纯粹的太子呢!乃至天下试图僭越的诸王!



天下官员,是否会藉此迎立漠北王登基呢?



别忘了,他还有把柄,攥在胡濙手里呢。



必须得想个办法,越过胡濙,让朕成为真真正正的正统皇帝!



以前忽略的事,这回必须弥补回来。



朱祁钰陷入了深思。



他装作批阅奏章,其实神游天外。



怀恩回来了,禀报称,耿裕选好了秀女,来勤政殿谢恩来了。



“送出去了?”朱祁钰定了定神,问。



“回皇爷,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去广州了。”怀恩跪下回禀。



八百里加急并不常用,一般都是特别重大的事情,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



这个速度,会跑死很多马的,耗费良多。



“刘玉每天送上来的奏报,直接送到朕手里来,朕天天都要看。”朱祁钰很着急。



怀恩讶异,那植物究竟是什么?就能如此牵动皇爷的心?



“先让耿裕候着,等朕看完奏章。”朱祁钰头也不抬,眉头皱起一个团。



“这陕西布政使倒是狮子大开口!”



“一张嘴,就跟朕要十万两银子!”



朱祁钰冷笑:“李柰也是老臣了,怎么还咋咋呼呼的,有点事就坐不稳板凳!”



“司礼监批得不错,张永长记性了。”



陕西左布政使李柰奏报,今年春天陕西干旱,所以请朝廷拨付款项,做取水之资。



再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缓解干旱。



司礼监批复:令陕西自行筹措取水之资,兴修水利的钱列出详细项目,呈上来,再行批复。



若是玉米在陕西推广种植,不下雨也无妨了。



可惜,就算市舶司进献上来的真是玉米,推广下去,起码要两到三年时间,唉,做实事难啊,难怪都喜欢空谈,吹吹牛多容易啊。



“京城几天没下雨了?”朱祁钰忽然抬头问。



“回皇爷,有十来天了。”怀恩回禀。



“阁部有没有派人去看看地里的秧苗?若是旱了,是否有条陈呈上来?该怎么办?”



朱祁钰担心着呢。



“回皇爷,奴婢去看了,地里的秧苗蔫蔫的,农人从河里挑水,往地里面浇灌,可人力哪赶得上苍天伟力?光凭挑水,几乎无济于事。”怀恩认真道。



“你出宫去看了?”朱祁钰诧异地看着他。



“回皇爷,奴婢也是苦人家出身,知道饿肚子的滋味,近来皇爷天天念叨,奴婢也上了心,所以去地头看看。”怀恩跪在地上回禀。



朱祁钰微微颔首:“你心里是有百姓的,百姓日子过得苦啊,日夜在土里刨食儿,都未必能填饱肚子。”



“今年又是大旱,收成锐减,京畿百姓尚且如此贫苦,何况天下百姓了?”



“有大旱,又怕蝗灾啊。”



“到了秋天,老百姓怎么过啊?京中的粮食,如何供应啊?”



朱祁钰叹了口气:“听李柰说的,陕西日子也不好过,朕之前还想着,用陕西之粮食,供应河套,现在看是不行的了。”



“李柰也是能臣啊,跟朕要银子,怕是日子过得太苦了,才张这个嘴。”



“给他拨五万两,用来兴修水利。”



朱祁钰咬咬牙,宫中省一些,总不能让陕西老百姓饿肚子。



“怀恩,把朕的朱笔提来,朕亲自批复。”



怀恩眼睛一亮,这提朱笔的差事,只有太监冯孝做过,皇爷这是有意提拔他。



伏于案上,朱祁钰划掉司礼监的批复。



直接开始写,劝告李柰千万提防蝗灾,一定要预防,布政司各级官吏,亲自去民间,走访旱灾实际情况,酌情赈灾。



朱祁钰反复叮嘱,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



“加急,送去陕西。”朱祁钰把奏章交给怀恩。



他又不放心地方官员。



东厂在山西,陕西又鞭长莫及。



“去把逯杲、邹苌诏来!”朱祁钰想看看,逯杲去了缇骑,缇骑有了什么新变化?



卢忠人尚在山东,还没回来。



他背负双手,来回踱步,终究化作一声叹息。



“把耿裕宣进来吧。”



门外的耿裕,入殿叩拜。



“先说正事。”



朱祁钰让他起来:“耿裕,今年怕是有旱灾,陕西布政使上了奏章,请求中枢拨款兴修水利,朕允了。”



“伱怎么看?”朱祁钰看向耿裕。



耿裕第一次来奉天殿。



他自幼便有神童的美名,小时候,他父亲耿九畴带着他拜访了十几位名师,却没有名师肯收他。



原因是他天姿太高,老师认为自己的才学,不足以雕刻这块美玉。



后来读书时,他常常有不同于别人的言论,常常振聋发聩,又鞭辟入里,景泰五年考取进士功名,如今在工部任事。



“微臣在工部,经常往返于城市之中,所以对灾情知之甚祥。”



耿裕很清楚,这次答对,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斟酌词汇,慨然道:



“微臣以为,旱灾并不可怕,农人可挑水灌溉,最多粮食减产。”



“最可怕的是蝗灾!”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



“微臣以为,如今便该着手防范。”



“如今蝗灾尚未来临,但虫卵可能已经发育,微臣以为,应该让农人开始消灭虫卵。”



“可用翻耕法、草木灰法、熏烟法等等,微臣便不一一举例了。”



“然后再在田间地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家禽可食用虫卵长大,长大后又可自己留着吃,也可卖钱,一举两得。”



耿裕显然做足了功课。



朱祁钰微微颔首:“嗯,耿裕,朕知道你父子皆是栋梁之材,便由你父子编纂一本《防治蝗灾书》,由经厂刊刻,然后送去民间,争取做到一甲一本,让百姓提前预防。”



耿裕眼睛一亮,这是流芳千古的好事啊!



“等编纂完这,你们父子再编纂一本《救荒简易书》,刊刻出来,广发天下!”



朱祁钰道:“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灾荒,如何防治、救治灾荒。”



“微臣遵旨!”耿裕神情激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萧蓝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萧蓝衣并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