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的大明根本没有人了解日本国内情况,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别说来俩,来四个也很正常。



大明官员摆出一副“我们只承认一个日本”的姿态,导致两个使团为争正统,在中国家门口打起来了。这场使团仇杀,最后殃及宁波、余姚等沿途官民,被大明扣上“倭寇侵扰”的帽子。



大明天朝的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搬出“祖训”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说服皇帝。嘉靖帝一怒,都别搞了,于是连市舶、朝贡口岸都关闭了,省得有这些破事。



大明的官军出动,在海上巡逻,缉捕出洋走私的人。以走私起家的海商们和因此获利的官僚士绅们坐不住了。



他们暗中联合起来,武装反抗缉私官军,而在史书上,这些反抗者都被贴上“倭寇”的标签,但其实都是大明百姓。



大海商许栋、李光头势力最强,与巡抚浙闽的朱纨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二人均被俘。朱纨在给朝廷报捷的奏疏中,指责浙闽的世家大族与“倭寇”有勾结。不啻于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势富贵家族中扔下一颗炸弹。



两地的豪门大族开始反击,说被俘的许栋、李光头等人都是良民,不是倭寇,要求从轻发落。



然而求情无效,被俘者96人均处死刑。



于是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朱纨,转瞬之间,“禁海”名臣朱纨就成了待罪之徒。



朱纨感慨:“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



朱纨绝望之中,服毒自杀。



然而十年之后,继承许栋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诱捕后,胡宗宪才明白,原来海禁才是制造所谓“倭寇”的原因。



可他为了自保,根本不敢说出来。



因为,支持海禁的势力已然达到了顶峰!



可朱元章最初实行海禁,仅仅是因为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亡海外。



既然这些反明势力剿杀不尽,那就“坚壁清野”,让他们饿死在海上吧!



哪里会想到,百余年后,在文官集团和闽浙士绅、海商的操纵下,酿出撼动东南半壁的“倭寇之乱”。



朱爽继位后,自然是能解除海禁的。可为了百余年后,子孙后代不被文官集团用“祖训”压制,必然要想法在洪武时期就解除海禁。



万幸此刻的朱元章还算听劝,朱爽便用心写了一封奏疏,递了上去。



朱元章瞧了后,没有立刻批复。而是等到大朝会之日,才命太监总管庆童,于奉天殿内,将朱爽写的奏折诵读出来。



满朝文武听了都是一愣,未料朱樉竟在江浙还在闹倭寇的时候,提出解除海禁。



立刻便有江浙籍的言官站出来,反对解除海禁。



见朱元章不置可否,朱樉也不说话,无数江南籍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反对解除海禁,竟成一边倒之势。



朱元章眉头微皱,看了眼朱樉道:“太子,可有话说?”(2/2)

章节目录

家父朱重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余生所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生所念并收藏家父朱重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