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指挥部的大本营设在秦州,未来在整个战事过程中,由工坊城运往前线的物质,全部会在秦州储存并分发。



汴梁到秦州近两千里,按照赵曦的要求,需要七日内到达秦州,这就预示着,每天需要行进不少于二百里的路程。



在这个时代,日行百里已经是极限了,但有了轨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考虑到沿途站点饲养马匹的困难,薛向提议了一种逐步更换马匹的做法。



也就是在每一个站点,所有马车只替换其中一匹马,对所有马匹编号,以此来确保更换有序。



如此,两千多里,每一个拉车的位置,都可以有两次更换马匹的机会。



这样,即便是如此繁重而紧急的运送,也不会因此而报废了挽马。



说真的,赵曦已经不敢小看这时代人的智慧了,但对薛向这样的想法,还是有点惊讶……这几乎就是后世那种物流公司的常规操作手法。



有人说,给个支点可以撬地球。



赵曦有点信了,在这个时代,他只需做个引路人,而后面的路,由这个时代的人去探索,未必比自己设定的差。



就比如火器这一块,苏颂不间断的实验,开花弹终于还是露世了。



虽然跟未来的那种爆破弹头的差距很大,但毕竟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实现了。



虽然不稳定,但毕竟是进步了。



朝廷的诏令,是在朝堂议定那一日就已经发出去了,还是急递传到了所有的参战军伍中。



所以,各方将领,凡军都指挥使以上者,必须在中军到达秦州时,在秦州候命。



这也是各地的骚扰战并不激烈,西夏的主力也在招募和开拔中。



说真的,这应该是国朝从烽火点燃开始,决策、调集乃至运送兵力最迅速的一次……毕竟准备多时了。



倒是对于西夏来说有些仓促。



那些所谓的寇边,只是各个军司,在西夏朝堂决定作战后,在没有调集人马之前,先抢先从大宋边寨划拉点物质的行为……毕竟两国邦交正常状态下,这种事不能这样明目张胆的做。



也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赵曦才敢让所有都指挥使以上,到秦州候命,召开战前指挥部会议。



不为什么,就是把这次征战的相关条令条例通知下去,并要求通知到每一个军卒,让每一个军卒都清楚还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让各方将领把这次征战的军备物质带走。



睡袋饼干之类的,早就下发了,而用于打仗的火药弹以及新军火器即将消耗的火药,是在战前才下发的。



这一点很重要!



真的很不错,别说狄青,就是即将参战的这些新军们,也感觉很好。



这一路,从汴梁到秦州,他们该吃吃,该睡睡,可却是一步步在接近战场。



身体没有以往那种疲惫,心里也没有早先的那种紧张。



不说这些年的苦练,就说这准备打仗,他们都保持着充沛的体力,进入战场……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看一看这一车又一车的物质,再摸摸自己身上锰钢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