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首先需要榜样。第一,朝廷这几天要舍出一定的待遇和利益,劝降那些俘虏的契丹部落首领,争取让他们能在阵前现身说法。”



“第二点,集思广益,考虑大定城里契丹平民的迫切需求,这个需求肯定不是唯一,尽可能的考虑全面,按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普遍性去考虑,从而在采取措施时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在所有俘虏中,寻找那些与大定城里有关联的俘虏,也承诺各种待遇和条件,让也让他们在阵前劝说。”



“在确定大定城内契丹人的需求后,再商议如何利用这些需求采取措施。”



赵曦这时候没有去讲什么道理说服臣工们,只是告诉他们怎么做。



所以,虽然臣工们有些疑惑,还是遵旨执行了。



劝降这事,历朝历代都有,投降将领的作用,诸位也都清楚,可从来没有记载一个投降变节的将领还有说服作用的,几乎都是被同宗同族诅咒辱骂的。



不明白官家为什么这样做,臣工们甚至担心,这样的做法只会增加契丹人的凝聚力······



尽管有疑惑,还是严格执行着官家的旨意。这是大宋朝廷这些年形成的环境,凡是与官家意图相悖的意见,最后都证明是错的。



越是享受过富贵的人,就越惜命。所以,说服契丹贵族将领彻底投降并不是太难,都也乐意为新主大宋贡献一份力量。



……



宋国果然迂腐,一直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一直遵圣王之道。这人肉盾牌的城防,面对宋国大军果然是见效了。



见到宋国大军围城而不攻,耶律洪基稍微放了些心。



耶律洪基明白,大辽并不是没有兵源可用了,而是他提前离开战场,最后在南京道溃败的那些大辽骑兵都分散逃开了。



也是因为他提前撤退,导致大辽的各方势力短期内对他有了怨言,但他相信,大辽的终归是大辽的,还是会以他为尊。



只要是他能在大定城牵制住宋国的围攻,那些观望的势力,必将会再次聚拢。



萧垯不也不是唯一成建制的大军,南京道之战逃出来很多,都在整军。



只要他在大定对大宋有效抵抗,把宋国牵制在这里,耶律洪基相信,在大定会形成大辽包围大宋的形势。



到时候谁胜谁负还说不定。



不是说军备领先就可以打胜战役的,士气才是最重要的。当大辽包围的了宋国大军,宋国一样会溃败。



无非是自己这边能扛多久的问题。



从一路收拢南京道、中京道的百姓物资,耶律洪基就是为这一天做准备的。



物资尽数统管,优先军卒,大定可不是宋国围困就能打下来的。



至于百姓,有口吃的,人肉盾牌便不得不做下去。大宋就不会攻城,他就能将战争拖下去,就能重新赢得大辽各方势力的支援……



甚至为此,耶律洪基放下姿态,向所有势力都传递了书信。



耶律洪基的考虑也不能说不对,事实上,河北道围剿战,也确实有十几万逃掉的北辽军卒。



地形是一方面,大宋骑兵的数量又是一方面,再加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