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里没有能比得上朝廷赏赐的。



就是原来的党项人、吐蕃人,也都在庆幸他们属于大宋的军卒了,根本不是原来为西夏卖命可比的。



包括战斗。



“集中如此多的人在大定府,耶律洪基不考虑给养吗?治理也会相当的难。”



随军的重臣都在议论,对于耶律洪基这样的做法很不了解。似乎这样的做法更加不利于北辽朝廷的续存。



“其实,朕倒是能理解耶律洪基的做法。”



“怎么说呢,将周边的子民集中在大定府,可以将所有的物资统一管理,在战时实行统配制,根据需要也好,还是根据战事也罢,总之,在现在这样的情形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有钢用在刀刃上,以战时状态为借口,甚至说以入城接受保护为说辞,将整个大定府周边子民都集中起来,同时也将仅剩的那些粮食集中起来······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抢夺还是收缴,都可以暂时缓解军伍里的粮食短缺情况。



狠了点,不过确实算是一种办法。



“官家,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更大的混乱。没有人自愿交出本该属于自己的物资,如此将尽失民心。”



王安石的立场没错,可他考虑不到耶律洪基另外的心思。



“统一调配是耶律洪基的第一目的,还有一点,他可以在收缴子民物资的同时,用一部分奖励战时加入军伍的行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呵呵······”



赵曦觉得很有可能会是这样。



“耶律洪基的逃亡,导致契丹的一些势力失望。而萧垯不也的行为,更是让契丹的各方势力有了另外的选择。大定府距离析津府的距离无法与可敦城相比。这时候距离我大宋越远,对于契丹人而言越安全。”



“朕判断,耶律洪基在大定府并没有召集起多少兵马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全民皆兵的措施。将大定府周边的子民集中起来,以物资为要挟也好,还是为奖励也罢,以此来变民为兵······”



北辽所谓的控弦之士,是指年龄超过十五岁,不高于五十岁的丁壮。当耶律洪基在大定府不能召集够足可以守城的勇士时,他绝对不介意将妇孺老弱也一并集中起来。



他以为守城是个人就成吧。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将这些不是丁壮的妇孺老弱置于守城之地,一个是想利用我大宋的圣道教化,因为生出的怜悯之心,在攻城时会有踌躇不前。”



“另外一个就是,当我大宋不在惜这些妇孺老弱的性命时,可以增强整个契丹族群对我大宋的仇恨,从而给我大宋拉一些仇恨,让整个契丹族群,包括北辽各方势力同仇敌忾,导致在不久的将来,我大宋不能轻松的掌控这片土地。”



不得不承认,耶律洪基是具备帝王智慧的,不失为一枭雄。也可能他自认为智慧高于一干臣工,才敢于让北辽存在权臣,这也是他导致北辽衰败的原因吧。



这点跟后世嘉靖有些相像······瞎想了。



“官家······”



按照官家的分析,北辽现在的做法恐怕真的是这样的目的。



大宋,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对于残杀那些手无寸铁的人,或者残杀那些非战斗人员,还真的下不了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