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分,学文即为文,练武就是武。至于在朝堂上,只有文武职不该有文武之分。”



张方平可不怵韩琦的嘴,他也是靠嘴吃饭的。



“安道所言极是。同殿为臣,陛下恩准文职就是文臣,领兵就为武将。”



哎呦……陈升之也参与了。有点意思,看来新进内阁有一条战线的味道。



“官家,臣以为可行。士子读书,尽管三年大比的制度以法令固定,但可及第者在国朝读书人中仍是士子之中的少数。如此方有了特奏名一说。”



“官家之举措,相当于为士子开辟了另外一条为国效力的通道,对于士子而言这是好事。”



“国朝军备羸弱的事实,武将不懂谋略,文臣不知兵事也是原因之一。如此举措,可从根本上解决士子不知兵事的现状,也可以促进军卒致力于熟读圣贤书。为一举多得之举措。臣以为可行!”



王安石的抱负就是改变国朝现状,没有什么文武之分的偏见。



再说了,他对于韩琦不怎么感冒。



“此言差矣,谁能说无文武之分?历朝历代的礼制设置文武,文武各尊其先圣,本身就把文武区分了。”



“如此举措的结果,是导致我大宋文不文,武没武,这是乱先贤礼制之举。”



司马光还是看样子,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他一律反对。真不知道他是太在意跟王安石的交情了,还是根本就忘记有交情这回事。



听说从青苗法开始后,王安石有几次与司马光和解的举动,都被司马光堵死了。



这老小子……



跟赵曦预料的差不多,韩琦、王安石、陈升之、司马光,内阁有争论并且会争辩的就是这几人。



赵曦看了看文彦博,见他几次准备张嘴,又几次避回去了…~果然滑头。



这也是韩琦有事会找富弼而不跟文彦博交心的原因。



韩绛和吕公著看热闹,王珪闭目眼神。富弼却没有在意内阁成员的争辩,而是看向了官家……



怎么感觉官家并不在意内阁的争辩呢?



从富弼对官家的了解,官家是很烦朝堂争辩的,以前的每次朝会,官家的神情都有不耐,而内阁成员的争辩,感觉官家在看戏!



异论相搅嘛?说不定就是如此。



也确实如此,赵曦提名这样的内阁,本就是存在这样的心思。



至于是不是内阁成员在陪着他演戏,赵曦觉得应该不是。这一次争论的事,他没有提前沟通,纯粹是临时起意。



赵曦之所以违背自己提前沟通的做事原则,第一个就是想看看自己提名的内阁是不是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个,他还想贯彻一下内阁议事体制是否能够实行。



按照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一旦出现有争议的政事,是容许争辩的。这是其一。



其二,争辩到了相互无法说服的地步,就开始逐个发言。



在逐个发言仍然不能形成多数和少数的比较时,最后按照不记名投票来形成决议。



一旦形成决议,任何人不得反对。



当然,最后是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