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没赵曦什么事了。品书网



这时代的数学是另外一回事,虽然也是运算,感觉用词比运算更重要。挺乱。



薛向、苏颂跟那个叫贾宪的,讨论的好像很热烈……



只是这贾宪有这样的数术成就,居然是武衔?这才是赵曦该考虑的。



恩赐的低品级官员,别说本来审官院了,就是赵曦都没关注过。



就是那么回事,大多数是劳苦功不高的主,也没人操那心。



只是这文武序列……唉,一点一点来吧,先把青苗法这茬过去再说。



楚衍没料错,确实是大机缘。



赵曦详细问了他们师徒三人的侧重方向……嗯,有点同甘共苦的意思,师徒三人一起来的。



本来想来受罚,没想到是鸡犬升天。



楚衍,借徒弟的光,直接成同勾管司天监了。



而贾宪,不用说,工坊城直接要了,甚至贾宪文官的事,苏颂、薛向都揽过去了。



到他们这层级,还是在工坊城那种单独的体系里,一个低品级的文官,倒真用不着赵曦恩赐,在工坊城的奏折上画押就行。



至于楚衍的另一个徒弟,朱吉,赵曦觉得司天监不缺他,倒是可以在讲武堂开设数术课程。



那样,自己的跳眼法就可以在讲武堂传授了。



另外一个就是,是不是找个什么由头把阿拉伯数字普及了?



说真的,现在的计数法,真心不怎么方便,太苦那些会计了。



唉……身份是障碍呀!若自己是个士子什么的,随便倡议个什么,都无所谓,只会提名望。



可自己是帝王,有些事做了,不但没好处,还是减分项。



赵曦倒不在意名望,可他真的烦言官,嘚嘚的你丝毫没办法。



……



汝州的调查很快,或者说汝州官员很光棍,知道抵赖无用,也知道罪责难逃,利利索索的交代了。



想争取宽大,可他们低估了朝廷的力度,或者说低估了官家的怒气。



这次的惩罚不是贬黜,也不是罚铜,是实实在在的让人倾家荡产。



虽然国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也很高,可跟一州一府的赋税,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还是官家仁慈,没让他们补年十年八年的,只补一年……好吧,这也得卖房卖地了。



不补也可以,王学士说了,陈昌之就是先例……



至此,关于国朝耕田是增是减算是有定论了。



其实,即便是汝州的事不处理,结论也是一样的。



谁又曾想过,十多年前,官家还是太子时,因为新币铸造之事,就已经有了国朝耕田数的底数。



当时……当时就是因为听说了太子所谓钱币和粮食的关联,地方官以为上报耕田数会跟新币发往州府数相关。所以,他们在上报耕田数时,都稍微用了一点夸张,使用了少许浪漫主义的词汇。



现在被官家拿出来,再对照如今的数字……大家已经尽量大胆了,可胆子终归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