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听说过集议,先皇时他就听说过。



集议是政事堂相公各抒起见,与官家商讨朝廷重事的。



而这一次,他见到与传闻不同的集议。



看样子,政事堂相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张张统计表格,相公们三言两语,接下来就是官家郑重而情真意切的感慨。



在大家沉浸其中时,官家把这事的处理措施已经说完了。



每一句话,都带着官家的执政理念在里面,值得在场所有人去领会。反正薛向是感触很深的。



他与官家的交流不少,但都是特定领域里的交流。他不是护卫营出身,像这样叩心的理念式演说,他还是第一次听。



这时候,他也能理解护卫营出身的那些文武,在做事时表现出来的风格了。



官家,是个有魅力的人!



韩琦有意再论一论,真的,官家这样的处理太狠了。不就是一次奏报吗?没必要整的倾家荡产吧?



可文彦博不停的拉扯他。他知道,这是在阻止他。



再看看欧阳修和司马光,已经完全被官家的说辞感动了。



至于吕公弼……虽然是反对青苗法的,谁都知道,只要官家表态,他以及他们家,他的门生,会立马转向支持。



唉……弄不成了!看来王介甫的青苗法是真的有可能推行了。



可这青苗法……是真的不合适呀!



韩琦他不是没肚量的人,虽然不喜王介甫的一些小动作,可在国朝国策面前,他还拎得清轻重。



走吧,说是集议,还不如说是来听官家训话的。训话完了,走吧,按官家说的做就行,还愣着干啥?



韩琦看了看各位,好像都还在思考官家的话……



“我看就让王君贶牵头这次调查吧……这个……”



说着,赵曦又拿出一本装订的很规整的薄皮册子。



“新币刚铸造时,我记得当初的相公们问铸币多寡如何判定的问题。”



“当初我说过一种理论,就是以粮食为基准铸币。当初为确保新币不至于搅乱国朝的易货、度量以及税入,曾做过一次田亩的奏报。”



“那时候的奏报,是为新币铸造发行而备,想必真实度尚可。当时的汝州是王君贶府尊。”



“时隔近二十年,不至于沧海桑田,耕田到底有多大变化,由王君贶主导调查,估计也能有个比较直观的对比。”



果然是一环套一环,连主导调查的人都选定了……



又能怎样?找不到可以拒绝的理由。



而文彦博想的不是这个,他想的是:难不成官家在那时候已经开始为今天准备了吗?



若真是那样,官家可不仅仅是可怕了!



王拱辰…王君贶,对青苗法的不感冒。不是因为他跟欧阳修是连襟,是他压根就不感冒。



官家为何安排王君贶主导调查?王安石很不解。



这次集议,官家自始至终,都是在偏向青苗法,可最后却安排一个反对青苗法的去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