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隋时,有散骑侍郎黄衮曾在八艘木船,置七十二木质机关人,放于曲水流觞,小船绕曲水缓行,木船上有机关人在船头撑篙,在船中间划桨,有端着酒杯,有捧着酒钵。



小船每到廊下即泊住,机关人将酒杯递给岸上人,人们饮毕还杯,它又赶紧接住,转身向捧酒钵的同伴要过木勺添满酒杯,再到另一个廊下,继续传递。」



杨务廉说道这里,脸上满是崇敬、仰慕和怀念之色。



李绚点头,附和言道:「小子有幸读过《大业拾遗记》,上载,有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盘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



「可惜战乱之中,黄家满门覆灭,难以再窥往日盛景。」杨务廉感慨的摇摇头。



「炀帝之时,对机关之术只耽于享乐,并不曾图于天下战事,否则,三次东征辽东,无有那般损失的话,也不会有隋末乱世之生。」李绚脸色很平淡。



杨广在世之时,以为天下属他一人,穷兵黩武,乃至天下大乱,最终身死国灭。



「不错,机关之术虽然奇巧,但天下根基还在民力,然而如能节省民力,亦能稳固天下根基。」杨务廉意识到了话语当中的疏漏,随即补救到位。



「确实如此。」李绚点头,随即转移话题:「今日此来,是需向杨翁请教,关于火药之事。」



「你们不是第一批来我这里的人。」杨务廉笑着摇摇头,抱歉的说道:「你们不知,火药非是本官擅长,亦非是监中诸匠擅长,若非南昌王来,本官恐还得派人带你们去一趟药器坊,试验一下监中所存火药的威力,但南昌王在,本官就直言其讲。」



「杨翁请讲。」李绚稍微一顿,紧接着说道:「杨翁称呼小子二十七郎即可,不用南昌王南昌王那样见外。」



「好!」杨务廉瞬间眉开眼笑,点点头,脸色渐渐的开始严肃起来:「那是总章三年,也就是五年前,监中有一巧匠,对火药之术颇有研究,然而某一日,他所职司的工坊突然爆炸,整个工坊被直接炸毁,工人被炸死七人,监长二人,之后,其人便被坐罪免职,遣出京都,永世不得回返。」



「何至于此?」何以求忍不住失声的叫了出来。



将作监涉及军器诸事,每年死人亦不在少数。c



如果仅因一次意外事故,就将人罢官免职,遣出京都,还永世不得回返,多少有些过了。



「要害不在此处。」李绚摆摆手,皱眉思索道:「如果小子所记无误的话,总章三年五月,有大星坠于西南,声如雷,野雉皆雊,朝野谓之不详。总章三年六月,便是大非川兵败,那位巧匠怕是运气不好,被御史弹劾了。」



与其说是被御史弹劾,不说是皇帝心情不好。



那名工匠在那个时候触到了皇帝的霉头,自然被贬斥出京。



至于上一个永不得归的人,那是王勃。



李绚说完,杨务廉点点头,转口说道:「如今,监内的火药研制,都是在那巧匠遗留的工艺上研究,所以是有所进展,但并无大效,远不如那日天津桥之爆炸。」



稍作停顿,杨务廉脸色凝重的说道:「本官虽不至于说那事并非是那人所为,但天下能工巧匠无数,在将作监,乃至工部,所记载者远非全部,所以并不一定就是那人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太清妖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太清妖道并收藏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