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北逐匈奴这一无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方得以配享世宗庙。
而如今,刘胜要为大行皇帝刘启兴庙乐、建庙宇,无疑便是在汉家朝臣百官面前,丢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论文治,大行皇帝刘启在位时期,天下百姓虽然也过得不错,但这更多是因为刘启沿用了太宗皇帝时期,甚至是自有汉以来便始终在贯彻,但直到太宗年间才贯彻下去,并初获成效的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政策。
换而言之,大行皇帝刘启在‘文治’这一项上的唯一功劳,就是萧规曹随,没有改动先帝时期留下的政策方向。
论武功,大行皇帝刘启倒还算有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平灭吴楚七国之乱。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吴楚七国之乱的起因,恰恰是大行皇帝刘启为储君太子时,在吴王太子刘贤头上砸下的那一方棋盘······
如果平灭吴楚,也能算作刘启的‘武功’,那未来的汉天子当中,恐怕未必就不会出现‘我想砸死你儿子,然后逼反你,再平定你以获取武勋’的奇葩出现。
换而言之:这个先例,开不得;
哪怕是为了‘不让后人效仿刘启’的原因,平灭吴楚,也绝不能成为大行皇帝刘启得到庙号的凭仗。
文治,拾人牙慧;
武功,自作自受。
更要命的是:大行皇帝刘启虽然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储君,但在皇位之上,却只坐了九年多不到十年的时间。
从某种角度来讲,天子启的在位时长,甚至都比不上四十七岁从丰沛起事的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为汉王五年,即皇位七年,史家一般认为刘邦在位十二年)
“禀太皇太后。”
“这并非是臣等出于私欲,阻止陛下为大行皇帝兴庙乐;”
“实在是按照过往惯例,大行皇帝的功德,还稍不足以兴乐立庙。”
“万望太皇太后,明察······”
对于窦太后的质问,窦彭祖并没有太过慌乱,只稍一迟疑,便将自己,以及大多数朝公百官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不是我们想和太皇太后、陛下,乃至是大行皇帝作对,实在是大行皇帝,他就不配拥有庙号······
“皇帝认为呢?”
“依皇帝之见,南皮侯所言,是否也有三分道理?”
毕竟是自家族侄,尤其还是如今,窦氏外戚最杰出、地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最主要的是:窦彭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于是,窦太后便不着痕迹的将头稍一侧,将问题轻描淡写的丢还给了刘胜。
——大行皇帝这庙号,是你这个做儿子的非要争取;
——老婆子我实在没这个脸,给自己的儿子捞本不该有的庙号;
——既然你非要争取,那就自己说服百官吧?
体味到窦太后话中深意,刘胜自也含笑点下头,又在窦太后耳边附耳低语一阵。
待窦太后无悲无喜的缓缓点下头,刘胜才直起身,满是坚定地望向殿内百官朝臣。
而如今,刘胜要为大行皇帝刘启兴庙乐、建庙宇,无疑便是在汉家朝臣百官面前,丢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论文治,大行皇帝刘启在位时期,天下百姓虽然也过得不错,但这更多是因为刘启沿用了太宗皇帝时期,甚至是自有汉以来便始终在贯彻,但直到太宗年间才贯彻下去,并初获成效的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政策。
换而言之,大行皇帝刘启在‘文治’这一项上的唯一功劳,就是萧规曹随,没有改动先帝时期留下的政策方向。
论武功,大行皇帝刘启倒还算有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平灭吴楚七国之乱。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吴楚七国之乱的起因,恰恰是大行皇帝刘启为储君太子时,在吴王太子刘贤头上砸下的那一方棋盘······
如果平灭吴楚,也能算作刘启的‘武功’,那未来的汉天子当中,恐怕未必就不会出现‘我想砸死你儿子,然后逼反你,再平定你以获取武勋’的奇葩出现。
换而言之:这个先例,开不得;
哪怕是为了‘不让后人效仿刘启’的原因,平灭吴楚,也绝不能成为大行皇帝刘启得到庙号的凭仗。
文治,拾人牙慧;
武功,自作自受。
更要命的是:大行皇帝刘启虽然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储君,但在皇位之上,却只坐了九年多不到十年的时间。
从某种角度来讲,天子启的在位时长,甚至都比不上四十七岁从丰沛起事的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为汉王五年,即皇位七年,史家一般认为刘邦在位十二年)
“禀太皇太后。”
“这并非是臣等出于私欲,阻止陛下为大行皇帝兴庙乐;”
“实在是按照过往惯例,大行皇帝的功德,还稍不足以兴乐立庙。”
“万望太皇太后,明察······”
对于窦太后的质问,窦彭祖并没有太过慌乱,只稍一迟疑,便将自己,以及大多数朝公百官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不是我们想和太皇太后、陛下,乃至是大行皇帝作对,实在是大行皇帝,他就不配拥有庙号······
“皇帝认为呢?”
“依皇帝之见,南皮侯所言,是否也有三分道理?”
毕竟是自家族侄,尤其还是如今,窦氏外戚最杰出、地位最高的代表人物;
最主要的是:窦彭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于是,窦太后便不着痕迹的将头稍一侧,将问题轻描淡写的丢还给了刘胜。
——大行皇帝这庙号,是你这个做儿子的非要争取;
——老婆子我实在没这个脸,给自己的儿子捞本不该有的庙号;
——既然你非要争取,那就自己说服百官吧?
体味到窦太后话中深意,刘胜自也含笑点下头,又在窦太后耳边附耳低语一阵。
待窦太后无悲无喜的缓缓点下头,刘胜才直起身,满是坚定地望向殿内百官朝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