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机到了呀!这可是天大的良机,以并州强大的军力,全军出动,直扣洛阳,凭借殿下的威望,内当有朝中大臣应援,外当有地方势力响应,一举便可击败董卓,顺势登基为帝,而后成就千古霸业,如此不就是殿下所期望的吗?”郭嘉神情激动,他全然不顾厅中众人的想法和表情,自顾自的慷慨成词。
“不管是身份还是威望,殿下才是最佳的皇帝之选,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在即,董卓霸占洛阳在危,只要殿下愿意站出来号令天下,则人人归附。介时夺下洛阳,加以并州之基础,夺得天下,易如反掌!”郭嘉言语完毕而直视刘辩,他以赴八年之约为的就是帮助刘辩夺得天下,而今在郭嘉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并且刘辩也有了掌控天下的实力,所以他才极力劝进。
郭嘉看着刘辩,刘辩也在看着郭嘉,他承认郭嘉所说的的确实属,也的确是个天下的机会,可是这样的机会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首先一旦并州八大军部直扣洛阳与董卓交战,且先不论战事胜负会当如何,至少这场战争必定会拖延匈奴城的建设计划,此外整套外族、融合胡人的计划也得搁置,此外一旦与董卓的交战处于焦灼状态,战事不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那么必将使得并州发展陷入停滞。并州军征战许久,早已经疲惫,眼下休养生息阶段,若是大幅度用兵,物资粮草消耗增加不说,稳固军心也是一件难事。刘辩不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只是他觉得往后必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但这样的话他不能说,不能对郭嘉、荀谌等人说。
小爷是穿越者,知晓历史走向,至少知晓往后几年间的走向,若是蝴蝶效应不大,这等历史走向便是小爷的机会,董卓肯定会死,不过得等个几年,这样的话刘辩怎么说?说了有人信吗?纵使有人信,那刘辩岂不是真的成了妖孽?
道法高超终究只是一手本事,知晓历史、预言未来便就是妖孽,对于汉末愚昧的百姓而言,他们可以接受被神化的刘辩,却难以接受妖孽存在的刘辩。当认知超乎接受能力,那么人心便会崩溃,万一出现有人诋毁刘辩为妖孽的局面,那怎么收场?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可这样的猜测刘辩也不愿意遭遇,抛开这些不提,就事论事而言,刘辩着实不愿意拼劲并州所有的实力来与董卓较量。要知道历史上十八路诸侯都没有能够一举干掉董卓,且不论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勾心斗角,至少董卓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西凉铁骑加上吕布,只要董卓活着,那这场较量绝对是硬碰硬的。
董卓麾下的能人可是不少,又抛开刘辩的部署不提,光是西凉铁骑就足够并州军喝一壶的,真当并州军是战无不胜的吗?草原对战不同于攻城战,董卓是守城一方,刘辩是攻城一方,攻城战的难度可都是靠将士们用命填出来的,纵使并州军攻城器具众多,不至于落入下风。但董卓那边守城的能人也不少,想要轻松夺下城池,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刘辩认为就算是能够打下洛阳又当如何?真要去打必定会彻底改变历史走向,如此刘辩占据的一大优势便彻底消失,而后以损失惨重的并州军再去征讨天下,那绝对是没了优势的。天下大局已经定下了,地方豪强士族那么多,各种武装力量
层层出现,州牧太守掌控地方,完全不听朝廷号令,刘辩就算是当个皇帝又如何?听调不听宣,地方官应付朝廷旨意而匆匆了事,这等局面介时必定会出现。
要想完全的掌控天下,还是得靠实力去打,既然如此,为何现在就与董卓去拼?对刘辩完全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个皇帝的虚名真的值得并州军二十多万将士用命去争取吗?况且刘辩已经从李儒的传信得知董卓有了示好的意向,借此一波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后隐忍一段时间,厚积薄发乃是明智之选。
“不管是身份还是威望,殿下才是最佳的皇帝之选,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在即,董卓霸占洛阳在危,只要殿下愿意站出来号令天下,则人人归附。介时夺下洛阳,加以并州之基础,夺得天下,易如反掌!”郭嘉言语完毕而直视刘辩,他以赴八年之约为的就是帮助刘辩夺得天下,而今在郭嘉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并且刘辩也有了掌控天下的实力,所以他才极力劝进。
郭嘉看着刘辩,刘辩也在看着郭嘉,他承认郭嘉所说的的确实属,也的确是个天下的机会,可是这样的机会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首先一旦并州八大军部直扣洛阳与董卓交战,且先不论战事胜负会当如何,至少这场战争必定会拖延匈奴城的建设计划,此外整套外族、融合胡人的计划也得搁置,此外一旦与董卓的交战处于焦灼状态,战事不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那么必将使得并州发展陷入停滞。并州军征战许久,早已经疲惫,眼下休养生息阶段,若是大幅度用兵,物资粮草消耗增加不说,稳固军心也是一件难事。刘辩不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只是他觉得往后必定会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但这样的话他不能说,不能对郭嘉、荀谌等人说。
小爷是穿越者,知晓历史走向,至少知晓往后几年间的走向,若是蝴蝶效应不大,这等历史走向便是小爷的机会,董卓肯定会死,不过得等个几年,这样的话刘辩怎么说?说了有人信吗?纵使有人信,那刘辩岂不是真的成了妖孽?
道法高超终究只是一手本事,知晓历史、预言未来便就是妖孽,对于汉末愚昧的百姓而言,他们可以接受被神化的刘辩,却难以接受妖孽存在的刘辩。当认知超乎接受能力,那么人心便会崩溃,万一出现有人诋毁刘辩为妖孽的局面,那怎么收场?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可这样的猜测刘辩也不愿意遭遇,抛开这些不提,就事论事而言,刘辩着实不愿意拼劲并州所有的实力来与董卓较量。要知道历史上十八路诸侯都没有能够一举干掉董卓,且不论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勾心斗角,至少董卓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西凉铁骑加上吕布,只要董卓活着,那这场较量绝对是硬碰硬的。
董卓麾下的能人可是不少,又抛开刘辩的部署不提,光是西凉铁骑就足够并州军喝一壶的,真当并州军是战无不胜的吗?草原对战不同于攻城战,董卓是守城一方,刘辩是攻城一方,攻城战的难度可都是靠将士们用命填出来的,纵使并州军攻城器具众多,不至于落入下风。但董卓那边守城的能人也不少,想要轻松夺下城池,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刘辩认为就算是能够打下洛阳又当如何?真要去打必定会彻底改变历史走向,如此刘辩占据的一大优势便彻底消失,而后以损失惨重的并州军再去征讨天下,那绝对是没了优势的。天下大局已经定下了,地方豪强士族那么多,各种武装力量
层层出现,州牧太守掌控地方,完全不听朝廷号令,刘辩就算是当个皇帝又如何?听调不听宣,地方官应付朝廷旨意而匆匆了事,这等局面介时必定会出现。
要想完全的掌控天下,还是得靠实力去打,既然如此,为何现在就与董卓去拼?对刘辩完全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个皇帝的虚名真的值得并州军二十多万将士用命去争取吗?况且刘辩已经从李儒的传信得知董卓有了示好的意向,借此一波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后隐忍一段时间,厚积薄发乃是明智之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