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眼通肝属木,耳通肾属水,鼻通肺属金,口通脾属土,舌通心属火”,说明五行应用于人之五官。在练功时必须肾起心落,水升火降,精向上行,以调和五行。



而人之身躯一周的脉络,前为任脉,后为督脉,并不包括全身所有的脉络。



任脉起于承浆直至阴前高骨处,督脉由尾闾直上经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鼻下正中处,任、督二脉之起止点,上下被隔断而未能相连,通过行气,能使任督两脉接通,可使周身气行滚滚,血脉通畅。



而练此拳,全在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



吴锋以意引气,向后往下降气,经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气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闾回收经下丹田顺两腿内侧下行达涌泉。



当气降到不能再降,即由涌泉顺两腿外侧上行,意气到两胯环跳穴时,两胯内缩,意气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两肋上行,到璇玑再分由两耳后高骨处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窍。



再由祖窍至喉头,从体内直抵夹脊,再直通心窝至绛宫,经中丹田至下丹田,提过尾闾,同时要提肛,经夹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由上丹田经口内入气管至中丹田而达下丹田,复提尾闾,经夹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



而后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将气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气,不出气,这叫伏气。



而凡属出手回手都具鹰抓之势,迈步回步都具鸡行之势,用膀要具熊膀。



这鹰抓分上、下两势,上势为出手势,下势为回手势。



此势用的是内劲,亦即意气之劲,并非肢体之力,上势双手齐出,单掌独上,即两臂肘屈肘并起,右手伸出过头,左手指梢伸至与眉尖齐,左脚踏实于地,右脚尖虚悬,实者为阴,虚者为阳,两手脚阴阳相符,身似坐而上揍,面微仰上视,以意引气由中丹田起升至上丹田,好象上有一“环”而欲抓之势,当手己似抓住此“环”,即双手紧握而下,象似将“环”抓下。



抓下时,双拳并靠一起胸前,双肘并力而下收,头顶向前,背脊送前,如欲使督脉上升之意,左脚前进一步,脚尖用劲而躜踩,膝前弓,后脚心着力而蹬地,两脚成一线如同鸡行,脚、膝、鼻三尖对齐,全身成三角形,同时意气由上丹田经中丹田、下丹田至涌泉。



凡向前进步,则必具前弓后蹬之势,即前后脚对成一条线,如同鸡行路的方法。



肩向里扣为阴,肩向前伸为阳,肩向里扣,是为了外射而伏劲,故称之为一阴反一阳。双膀可左右交替。



使左膀,缩身束势,右腿着力,脚踏实于地,左腿稍向前虚立,脚尖点地,左手随左肩之里扣下插于裆,右臂屈肘,手护胸前,目似前视,中丹田吸气,这是伏势。



势定后,接练发势,即随左肩之前射,丹田呼气充实,左腿前进,脚尖躜踩,膝向前弓劲,右腿在后蹬直,脚心着力于地,前后两腿成一线,同时左手抬起,护于胸前,右手下至裆前伸出,这叫双手怀内变换,发出时动作最为佳敏、利爽,注意身势要安,步法要稳。



吴锋束身缩势,双手由里往外推,当双手伏于身前而未推出时,周身有一种由内气散发周身的劲,似伏弓之势,这是伏势。



推出时如射箭之势,猛而速,这是出势。



伏势有熊劲,出势有鹰劲。



吴锋左脚在前,身向右侧,整体下蹲,两腿弯曲,前后相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我是老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零点一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零点一分并收藏我是老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