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阿太见儿媳说不上哪家做的白马,倒也无愠意,点头道:“一大家子百来口人,平日里够你忙的了,此事原也不该你亲自去管。”
老人扭头,目光在屋中巡扫,很快捕捉到了搭在墙角的袍子。
正是郑海珠今日所披的斗篷。
她指着斗篷:“拿来我瞧瞧。”
郑守宽忙去捧过来。
原本灰白的斗篷,已变成大片浅黄色,还有斑斑驳驳的焦黑色。
缪阿太招呼卢象升:“卢公子,听闻你精研火器,可看得出这是什么做的”
卢象升拿起来细瞧,老实地摇摇头,表示不知。
郑海珠却已意识到:“阿太,那莫不是火浣布”
缪阿太念一声佛,温柔笑道:“你这丫头知晓得真不少,这袍子可有些年头了,原是我还在宫里头服侍娘娘时,兰州肃王府那边送来的稀奇物件,说是用西边藩属小国进献的火浣布与羊羔绒混纺而成。肃王不敢自用,几十件悉数送进宫中,老婆子我有幸,得了一件。这是贡物,平素我不好穿的,此番是祭祀神灵,它又与蚕儿的颜色几无二致,我才拿出来给你做行头。”
火浣布,就是石棉。石棉本身无毒,但织成面料后,极细的纤维容易被人吸入肺中,堵塞肺泡,与m.的杀伤力差不多,人不可长期近距离接触。所以石棉做防火材料,都要做好密封。
但古人如何明白这些,当是精贵之物,做衣服给皇亲贵戚们穿。好在生产力低下,提取石棉困难,织衣更难,否则,只怕火器大量运用于战争后,明军的高级将领,也都用石棉做战袍了。
郑海珠自不会在这样的场合,煞风景地出口科普,只面露庆幸与感念道:“方才阿珠已谢过卢公子临危有急智,救了我一命。现下更晓得了,最先帮我挡住烈焰的,乃是阿太的这领袍子。”
缪阿太摆摆手,将屋中诸人瞧了一遍,和声慢气道:“天热,我拿袍子时还犹豫过,怕阿珠气闷,终还是没换成轻罗的。而卢公子这样的自己人呢,也正好在左近。所以要我说,这才真是老天有眼,护佑阿珠。”
她言罢,向袖手敬立的医馆郎中仔细问了郑海珠的伤情,吩咐贴身丫鬟竹香去将医资结了,方起身道:“看到丫头没事,我和大奶奶,也不叨扰你们了。回头我再让竹香送些调养烟嗓的汤药去韩府,都是当年我在宫里头时记下的好方子。”
老人想一想,又抿抿嘴,那眯起的眼角,每条皱纹里仿佛都有故事。
“有些情形,自古以来无甚两样,我这枯朽之人,同你们这些孩子叹一句也无妨。要说装神弄鬼、偷奸使诈,呵呵,外头这些凋虫小技呀,我们宫里出来的人,还真看不上眼。”
……
郑海珠顶着一块包公似的额头,回到韩府时,三房的媳妇杨氏,难得现身于前厅廊下。
“哎,咱韩府的大红人,可真得烤红了,唷,都红得发黑了。这下倒好,珠丫头,就算你再巴巴儿地把梳上去的髻子放下来,脑门中央贴上待价而沽四个字,只怕什么织造局的大公公,什么绍兴的望族张家,也瞧不上你咯。”
满院的丫头婆子小厮,晓得三奶奶神智一天比一天差,过年时也不出自家小院的门,唯上个月听闻阿珠姑娘从南边回府了,才冲出来噼里啪啦骂几句,猪丫头狗丫头地发泄一通,郑姑娘只静静地看着她,面上哪里有怒气,分明是看疯狗的怜
缪阿太见儿媳说不上哪家做的白马,倒也无愠意,点头道:“一大家子百来口人,平日里够你忙的了,此事原也不该你亲自去管。”
老人扭头,目光在屋中巡扫,很快捕捉到了搭在墙角的袍子。
正是郑海珠今日所披的斗篷。
她指着斗篷:“拿来我瞧瞧。”
郑守宽忙去捧过来。
原本灰白的斗篷,已变成大片浅黄色,还有斑斑驳驳的焦黑色。
缪阿太招呼卢象升:“卢公子,听闻你精研火器,可看得出这是什么做的”
卢象升拿起来细瞧,老实地摇摇头,表示不知。
郑海珠却已意识到:“阿太,那莫不是火浣布”
缪阿太念一声佛,温柔笑道:“你这丫头知晓得真不少,这袍子可有些年头了,原是我还在宫里头服侍娘娘时,兰州肃王府那边送来的稀奇物件,说是用西边藩属小国进献的火浣布与羊羔绒混纺而成。肃王不敢自用,几十件悉数送进宫中,老婆子我有幸,得了一件。这是贡物,平素我不好穿的,此番是祭祀神灵,它又与蚕儿的颜色几无二致,我才拿出来给你做行头。”
火浣布,就是石棉。石棉本身无毒,但织成面料后,极细的纤维容易被人吸入肺中,堵塞肺泡,与m.的杀伤力差不多,人不可长期近距离接触。所以石棉做防火材料,都要做好密封。
但古人如何明白这些,当是精贵之物,做衣服给皇亲贵戚们穿。好在生产力低下,提取石棉困难,织衣更难,否则,只怕火器大量运用于战争后,明军的高级将领,也都用石棉做战袍了。
郑海珠自不会在这样的场合,煞风景地出口科普,只面露庆幸与感念道:“方才阿珠已谢过卢公子临危有急智,救了我一命。现下更晓得了,最先帮我挡住烈焰的,乃是阿太的这领袍子。”
缪阿太摆摆手,将屋中诸人瞧了一遍,和声慢气道:“天热,我拿袍子时还犹豫过,怕阿珠气闷,终还是没换成轻罗的。而卢公子这样的自己人呢,也正好在左近。所以要我说,这才真是老天有眼,护佑阿珠。”
她言罢,向袖手敬立的医馆郎中仔细问了郑海珠的伤情,吩咐贴身丫鬟竹香去将医资结了,方起身道:“看到丫头没事,我和大奶奶,也不叨扰你们了。回头我再让竹香送些调养烟嗓的汤药去韩府,都是当年我在宫里头时记下的好方子。”
老人想一想,又抿抿嘴,那眯起的眼角,每条皱纹里仿佛都有故事。
“有些情形,自古以来无甚两样,我这枯朽之人,同你们这些孩子叹一句也无妨。要说装神弄鬼、偷奸使诈,呵呵,外头这些凋虫小技呀,我们宫里出来的人,还真看不上眼。”
……
郑海珠顶着一块包公似的额头,回到韩府时,三房的媳妇杨氏,难得现身于前厅廊下。
“哎,咱韩府的大红人,可真得烤红了,唷,都红得发黑了。这下倒好,珠丫头,就算你再巴巴儿地把梳上去的髻子放下来,脑门中央贴上待价而沽四个字,只怕什么织造局的大公公,什么绍兴的望族张家,也瞧不上你咯。”
满院的丫头婆子小厮,晓得三奶奶神智一天比一天差,过年时也不出自家小院的门,唯上个月听闻阿珠姑娘从南边回府了,才冲出来噼里啪啦骂几句,猪丫头狗丫头地发泄一通,郑姑娘只静静地看着她,面上哪里有怒气,分明是看疯狗的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