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拿来送给子孙。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原因不是别的,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道由心中发出,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内心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停留。老子认为,道不是用头脑,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第四次拜见老子在是在鹿邑,那时吾龄已达五十七岁,这次请教的问题是“仁者爱人”的问题。吾所提倡的“仁义”,是一种有修养,有德行的行为规范。
老子却说,仁义就像糟糠和蚊虫一样扰乱我们,没有比这东西更能扰乱人心的了。他告诉我,如果您要是能够使天下人不失去朴质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为人处世。
回想起来,老子那时候就不赞成我的仁义道德之说,认为那根本就是口是心非的假道学,君王用仁义道德邀取人心,学者打着仁义道德之名收买虚名。”
师兄弟二人对望一眼,齐声问道:“先圣,您对道祖的回答,可满意否?”
先圣道:“老子知识宽泛,见识广博,吾不能及也。”
师兄弟二人道:“先圣与道祖为儒、道创始之圣,生于同时代也曾多次思想交流。先圣著述广泛,著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多受历代帝王封赠。今世更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学院遍布世界。先圣对此可心满意足乎?”
大成至圣先师淡淡说道:“后世崇尚儒学,弘扬道义,乃吾毕生之愿也”
师兄弟二人对望一眼,又问道:“春秋文化,百家争鸣,儒道法墨,蜂拥而起,各领风骚。然自此之后,周礼尽废,纲常顿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武周天下四分五裂。此等局面,先圣可有预料乎?”
先圣道:“此皆人性之恶所体现者,非人力所能改变之。”
“我二人曾经与始皇帝神魂有过交流,始皇言及,孔孟之道非但没有教化世人,反倒使文人荼毒,教派林立,皆打着教化之道,行祸乱之举。读书者不遵礼法,著述者立意险恶。天下兵连祸结,与教派争名夺利不无关系。焚书坑儒之举,正是拨乱反正之道。先圣对此事怎么看?”
先圣叹曰:“始皇帝之言,虽失偏颇,但教派争名夺利之说,却有其实。”
师兄弟二人齐声道:“先圣当年,可否热衷于此道?”
“武周天下名存实亡,我辈眼见纲常顿丧,礼乐尽废,诸侯争霸,战火绵延。恨不能掌利剑而扫妖氛,谏直言而效君王。无奈手无缚鸡之力,口无莲花之能,只得退而求其次,以治学之道教化世人,然世人万千,心术各异,岂是教化所能改变得了的。”
“先圣所言,与佛祖不谋而合。正因为人性难抑。道祖遗下《玄济经》,假现代科技之力,行改变人性之恶大事。先圣以为,此举可行否?”
“老子乃天下至圣,一片五千言《道德经》包罗万象,道尽玄机。《玄济经》既为道祖所遗,必有造福苍生之深意,假以时日,达意问世,定当不输于《道德经》之影响。”
“居经史记载,先圣游学卫国之际,卫夫人以相位相受,邀先圣助力朝政;更有传言,卫夫人见先圣头顶凹陷,曾倒酒一杯嬉戏,更有以身相许之意。请问先圣,此事属实否?”
大成至圣先师哈哈笑道:“助力朝政,确有其实。然则此举动了卫国太子奶酪,有伤身之险,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吾又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原因不是别的,心中如果没有主宰,则道不会停留;外在没有印证,则道也不会运行。道由心中发出,如果外在没有顺应作用,圣人就不会展示;由外在进入内心的,如果心中没有主导力量,圣人就不会停留。老子认为,道不是用头脑,用理性去理解和把握的,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第四次拜见老子在是在鹿邑,那时吾龄已达五十七岁,这次请教的问题是“仁者爱人”的问题。吾所提倡的“仁义”,是一种有修养,有德行的行为规范。
老子却说,仁义就像糟糠和蚊虫一样扰乱我们,没有比这东西更能扰乱人心的了。他告诉我,如果您要是能够使天下人不失去朴质的本性,那么你自己也顺着习俗去行动,把握天赋来为人处世。
回想起来,老子那时候就不赞成我的仁义道德之说,认为那根本就是口是心非的假道学,君王用仁义道德邀取人心,学者打着仁义道德之名收买虚名。”
师兄弟二人对望一眼,齐声问道:“先圣,您对道祖的回答,可满意否?”
先圣道:“老子知识宽泛,见识广博,吾不能及也。”
师兄弟二人道:“先圣与道祖为儒、道创始之圣,生于同时代也曾多次思想交流。先圣著述广泛,著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多受历代帝王封赠。今世更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学院遍布世界。先圣对此可心满意足乎?”
大成至圣先师淡淡说道:“后世崇尚儒学,弘扬道义,乃吾毕生之愿也”
师兄弟二人对望一眼,又问道:“春秋文化,百家争鸣,儒道法墨,蜂拥而起,各领风骚。然自此之后,周礼尽废,纲常顿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武周天下四分五裂。此等局面,先圣可有预料乎?”
先圣道:“此皆人性之恶所体现者,非人力所能改变之。”
“我二人曾经与始皇帝神魂有过交流,始皇言及,孔孟之道非但没有教化世人,反倒使文人荼毒,教派林立,皆打着教化之道,行祸乱之举。读书者不遵礼法,著述者立意险恶。天下兵连祸结,与教派争名夺利不无关系。焚书坑儒之举,正是拨乱反正之道。先圣对此事怎么看?”
先圣叹曰:“始皇帝之言,虽失偏颇,但教派争名夺利之说,却有其实。”
师兄弟二人齐声道:“先圣当年,可否热衷于此道?”
“武周天下名存实亡,我辈眼见纲常顿丧,礼乐尽废,诸侯争霸,战火绵延。恨不能掌利剑而扫妖氛,谏直言而效君王。无奈手无缚鸡之力,口无莲花之能,只得退而求其次,以治学之道教化世人,然世人万千,心术各异,岂是教化所能改变得了的。”
“先圣所言,与佛祖不谋而合。正因为人性难抑。道祖遗下《玄济经》,假现代科技之力,行改变人性之恶大事。先圣以为,此举可行否?”
“老子乃天下至圣,一片五千言《道德经》包罗万象,道尽玄机。《玄济经》既为道祖所遗,必有造福苍生之深意,假以时日,达意问世,定当不输于《道德经》之影响。”
“居经史记载,先圣游学卫国之际,卫夫人以相位相受,邀先圣助力朝政;更有传言,卫夫人见先圣头顶凹陷,曾倒酒一杯嬉戏,更有以身相许之意。请问先圣,此事属实否?”
大成至圣先师哈哈笑道:“助力朝政,确有其实。然则此举动了卫国太子奶酪,有伤身之险,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吾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