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婴儿车还有其他,说明这里曾经有一个婴儿出生长大,从几件东西来看,是个女孩,并且,过去了不少年,嗯,在这里没人,我做了个分析,在这种狭小秘境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性格模型会变成什么样子,暴躁,暴力,不在乎人,目的单一。”



“哼。”



“所以,这就是你长大的地方,我不得不改变一下对你的分析了,你起码……是很多年前出生的吧。”



“父母亲临死前,使用秘法,将我送到这里,随同我的襁褓过来的,还有他们的一道残影,这是他们最后的能量,只维持了十年,照顾了我十年。”



“所以你那么孤僻,那么孤单,而十岁起就自己一个人了。”



“我不需要你同情!”



童年的创伤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而长大后的我们却不记得它们了。并且这种将痛苦情境失忆的技巧,对成年后的我们,依然起效。



那些涌起的坏情绪、嫉妒、愤怒、迷茫,我们希望它们最好永远不要出现,所以总在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付它们。



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认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却从未对自己身体的反应诚实。这种不诚实,是指情绪明明在真实的发生着,我们却极力否认它,掩饰它,压抑它。或许我们对诚实也做了过滤性选择,对别人选择了诚实,对自己的身体选择了不诚实。



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些情感一旦出现,就是在否定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大度从容的、拥有良好品格的人。



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里,我们认为只有当拥有好的情感时,才是值得被爱、被肯定的;当拥有不好的情感时,是不值得被爱、被肯定的。



我们最大的创伤,就是从未以真实的自我被爱过。



显而易见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和学校,以及所有**的环境里,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种种规范约束、恶趣味,它们来自父母、老师、长辈。小小的我们出于对爱的渴望和生存的恐惧,没有能力要求发展自我,只能屈服顺从,被迫发展出假我。



作者的儿子在书的中文版序中,对假我给出了一个定义:“假我是一种精神结构,渊源于面对外界需求时所展现的屈服顺从。人们往往以为假我是自己的真我,是自己真正发展出来的人格。”



我们都没有觉察,这种顺从意识的训练,从很早的童年就开始了。



从童年时期,我们就开始适应来自父母的需求,这也决定了我们人格的走向(4~7岁是人格形成期)。因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



更可怕的是,父母们从他们的父母继承发展而来的人格,在他们成年后养育子女时,又会无意识地压迫我们,而我们同样也会无意识地带给子女。



这就像是人类的命运,在一代代中不断掩藏着真我的秘密,除非我们能识破这个假相,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有没有可能打破这种魔咒呢?



有!很幸运的是,我们一生的所有秘密,虽然被大脑遗忘了,却忠实地记录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些情绪的涌出、疾病都是最忠实的反应。可惜的是,长大后的我们,只学会了用理智思考来认识事物,把身体反应抛之脑后。



要打破魔咒,需要我们再次体验童年的痛苦经历,那些无助、愤怒的感受,去疗愈内心始终未成长的真实的自我。



这并不容易,可能终其一生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战斗在魔法世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一脸坏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脸坏笑并收藏战斗在魔法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