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就在于妻子表现的是否能让丈夫放心。比如如果妻子嫌弃丈夫,爱发脾气,觉得丈夫比不过隔壁老宋,又或者妻子是女权主义者,等等表现,都会让丈夫潜意识里觉得她出轨率高,从而怀疑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当然出轨就更严重了。而随母姓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潜意识给男人的感觉就是“孩子不一定就是我的,因为不随我的姓”。如果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那么对母亲来说没什么区别,因为母亲100%确定孩子是亲生的,可是对父亲来说就不同了,父亲会潜意识里觉得随自己姓的孩子更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会不知不觉的更偏爱随自己姓的孩子。虽然现代社会有亲子鉴定,但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千百万年来形成的本能。也有些人非要说父亲爱不爱孩子和是否随父姓无关,因为有的父亲孩子随父姓,父亲照样不管孩子,甚至虐待孩子。的确不否认有这样的事情,就好比你遵守交通规则,照样可能遇到酒驾的司机撞你,或者精神病司机恶意撞人。这些意外是你遵守交通规则也很难避免的,可是并不代表你遵守交通规则就没有意义了。遵守交通规则出意外的概率明显低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随父姓的情况也一样。



没有证据显示采集比狩猎更优越而使母系处于支配地位。到了可以讨论姓氏的时代,农业都发展几千年了,父系在体能,生理的优势决定了无论以何种方式生存,都不会存在所谓的母系社会。社会的大多现象都是后起,唯有抚育后代则是母亲的天性。男子奔波于外,女子为抚养后代,居住必须固定下来,所以当时土地房屋为女性所有。男子则入居女子之家。即是夫从妇居的时代,类似今天仍存在的走婚。这里没有谁处于支配地位的问题。因为尚无婚姻制度,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这个时期应从母姓。早期姓氏多从女字边就是这个原因。当农业可以完全满足生存,男子不再流动,而是聚居起来,形成部落。男子地位开始远超女性。有财产者,传之于子。职业地位也是父子相袭。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知道其父而不必知其母,母性开始易为父姓。古时将人团结在一起,依靠宗族。一族之人,不能永远聚居一处,必有迁居他出者,就有了支派,有支派就需要区分来表示,就是氏。氏的命名方法很多,住地,国家,官职,爵位……都可以拿来用,这叫氏姓。原来的姓叫本姓或正姓。



所谓“姓”,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后世繁衍百代,姓不能变;所谓“族”,就是附属,始祖之旁枝别属需各自立“氏”,以别贵贱。《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是说“姓”之所以不能变,其作用主要是避免后世近亲通婚。从优生优育角度而言,周人建立姓氏制度以防近亲结婚,有一定科学道理。因此,姓的作用在古代,最主要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产下发育不良的后代。在那个年代,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很可能看起来陌生的男女,上三代以内就是同族人。如果没有“姓”,也许在懵懂之间就近亲结婚,生下畸形儿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所以,周人特地制定了“同姓不婚”的礼制,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无疑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姓代表了血缘关系,氏则是在同姓的基础上区分出家族分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同姓不通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先秦时期。韩国的王族是韩氏,魏国的王族是赵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都是姬姓,跟周天子是有血缘关系的。楚国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望族,楚王一脉则是熊氏。但实际上熊屈景昭都姓芈,往上追溯个几十代都是王子皇孙。之所以同一个姓下会有不同的氏,就不得不提到分封制了。有周一代,氏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封地和官职,小部分来自祖辈的名或谥号。先说来自封地的氏,这也是最常见的来源,一般来说,你的封地叫什么,你就可以叫什么氏。比如你的封地在夏,你就可以自称夏氏;封地在陈,那就叫陈氏。并且,随着封地的改变的,你的氏是可以改的,这点很重要。姓是随着血缘流传下来的,除非重大的变故,轻易不会改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战斗在魔法世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一脸坏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脸坏笑并收藏战斗在魔法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