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6章 空前团结,很快收拾残局
这时,已然接近杭州。
朱墨知道胡宗宪主和,于是开玩笑道:“总督大人啊,谈了那么多,我和张太岳想要在金山卫搞一个丝绸交易栈,无论何人,只要有凭证,皆可来买卖丝绸,也不管他运到哪里,你认为到底如何呢?”
哈哈,
胡宗宪一边摇头,一边笑道:
“朱学士啊,那些倭寇怎么会答应?他们要的是最低出价,而朝廷为了财赋,肯定又要抽成;加之朱学士还搞了什么雇工之法,交易栈的丝绸,又怎么会便宜了?倭寇盘算下来,那还不如用这些钱去雇用更多匪徒,逼迫朝廷放任不管来得划算啊!”
朱墨不觉嗤了一声,忽然越想越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
这大航海全球化时代,实际上已经进行了五百年了,最早就是眼前这波。种种论调,真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说一千、道一万,汪直、胡宗宪这样的人,还是对倭寇海商缺乏认识,从来意识不到这是会彻底改变华夏文明的底层逻辑的。这片大陆之人,数千年来从未准备好接受如此彻底的动物性法则,真按汪直的说法去做,也是断然行不通的。
而这些人呢,他朱墨才搞了点立法,就被说成是改变圣人之制。那么他们用倭寇海商模式彻底改变大明,又算不算数典忘祖呢?
两人各怀心思,相视一笑。
胡宗宪忽然认真道:
“朱学士啊,我这次被严嵩所诳,以后也没有别的念想了……朱学士变法,我看是十分中庸的,我胡宗宪只要还在大明官场一天,就一定会支持你。”
好!
朱墨大喜,深感明朝的士大夫有个好处,那就是无论观点看法怎么不同,甚至相反,但彼此间的信任却能高于意见分歧,胡宗宪如此、张翰如此、张居正也如此,甚至徐阶都有这份操守。
这,
实在是大明朝最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点。
……
回到杭州,
众人再次相见,都感叹胡宗宪实在有天佑。大难之后,人事皆非,众人无不慨然。谭纶匆匆赶来,几番打量,终于摇头叹息,道:
“汝贞啊,早劝你要拿定主意,不可听严嵩那些鬼话,你偏不听!这回差点折了……”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胡宗宪赧然一笑,却是无话可说。
张居正一向也佩服此人,踱了几步,忽然感慨,悠悠念起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汝贞兄,圣人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你躲过此难,他日正好直道而行,也未尝不是好事啊。”
众人想到严嵩之恶毒,竟然明知道倭寇援军已来,还要写信忽悠胡宗宪,不禁深深寒心。天下人人皆知,胡宗宪对严嵩那是师友之情,早已传为佳话,而到头来,严嵩竟然狠得下这条心?
朱墨见他们几个士大夫都忽然凝重起来,心想:你们是不明白啊,严嵩是深知这轮变革的本质,他很明白这是敌我矛盾,糊涂的是胡宗宪啊……
但这些道理可不能说破,当即笑道:“各位大佬也别感慨了,如今倭寇还在肆虐呢……接下来怎么打,那才是当务之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