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火烧桐柏山
战,击败了多少强敌?”
“即便是那不可一世的袁绍,也在官渡被我们击败了,还怕眼前的小小的鼠辈吗?”
“我的狼狈从荆州撤出,连续几日。被身后这只训练并不精锐的士兵们追杀,你们不憋屈吗?他们哪里是你们的对手?但是我们不敢打呀,荆州的局势已经发起了变化,我们在那里恋战,只会被敌人源源不断的援军包围。”
“所以我们才会让这些鼠辈这么嚣张。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里已经是桐柏山地界,眼前的矮坡就是最后一道关口,翻过这座山,击败眼前的敌人。我们就可以回到家去。”
“回到许昌,回到咱们的家。吃好喝好,接受司空的封赏!”
“如今已经被陷入包围之中,你们害怕也是没有用的。你们还有妻儿老小在咱们的身后,难道我们要在这里投降,让他们蒙羞吗?”
“而且我们都知道,大耳贼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他最喜欢沽名钓誉。随县已经被我们一把火烧了,他为了名声难道会放过你们吗?”
“诸位!今日咱们同生共死!既然陷入了绝境,投降必然要死,不投降最坏也不过是死而已!既然要死,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战死沙场,壮烈牺牲呢?”
“如果投降之后再被敌人杀掉,毫无反抗之力,像被宰猪羊这样,那么还在许昌的你们的亲人们不会为你们感到蒙羞吗?”
“何况,敢于反抗,却未必要死!眼前小小一道矮坡,埋伏不过千余人,咱们还有近万兵马,难道还冲不过去吗?”
“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背水一战,效仿淮阴侯!”
夏侯惇大声嘶吼过后,留下的是一片寂静。
但下一瞬,就有许多士兵稀稀拉拉的开始回应。
“愿意!愿意!”
“愿意!”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士兵会关注身边这个大喊的人到底是不是将军派的托,自己怎么不认识他,为什么他会突然跑到自己这边来喊叫。
但是有了这些人,对于士兵们的情绪带动是非常方便的。
很快的,越来越多的士兵举起自己的右手,攥紧了拳头,不停的挥舞着,口中高喊着愿意。
也许有一些并不愿意的士兵,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举起自己的右手,挥舞着,嘴巴张着,虽然并不发出声音。
许多士兵都被夏侯惇所说的他们投降之后,刘备也会将他们杀掉而吓住了。
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一些道理在里面的,毕竟他们在随县进行了小规模的屠杀以及大规模的放火。而刘备素来又以爱民为著称,为百姓报仇而杀掉他们,确实合情合理。
同时,夏侯惇还说,他们投降会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蒙羞。
这就更让其中一些人就感到恐惧,投降之后,父老乡亲们哪里会是感到蒙羞啊,很可能就会和自己一起到地下团聚了。
夏侯惇这样一说,投降就成了最坏的结果。而短时间内,士兵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便已经被夏侯惇以及和他的手下带动起了情绪。
情绪调动起来之后,夏侯惇又继续下令加了一把安全锁。
“于禁何在?”
“于禁在!”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即便是那不可一世的袁绍,也在官渡被我们击败了,还怕眼前的小小的鼠辈吗?”
“我的狼狈从荆州撤出,连续几日。被身后这只训练并不精锐的士兵们追杀,你们不憋屈吗?他们哪里是你们的对手?但是我们不敢打呀,荆州的局势已经发起了变化,我们在那里恋战,只会被敌人源源不断的援军包围。”
“所以我们才会让这些鼠辈这么嚣张。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里已经是桐柏山地界,眼前的矮坡就是最后一道关口,翻过这座山,击败眼前的敌人。我们就可以回到家去。”
“回到许昌,回到咱们的家。吃好喝好,接受司空的封赏!”
“如今已经被陷入包围之中,你们害怕也是没有用的。你们还有妻儿老小在咱们的身后,难道我们要在这里投降,让他们蒙羞吗?”
“而且我们都知道,大耳贼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他最喜欢沽名钓誉。随县已经被我们一把火烧了,他为了名声难道会放过你们吗?”
“诸位!今日咱们同生共死!既然陷入了绝境,投降必然要死,不投降最坏也不过是死而已!既然要死,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战死沙场,壮烈牺牲呢?”
“如果投降之后再被敌人杀掉,毫无反抗之力,像被宰猪羊这样,那么还在许昌的你们的亲人们不会为你们感到蒙羞吗?”
“何况,敢于反抗,却未必要死!眼前小小一道矮坡,埋伏不过千余人,咱们还有近万兵马,难道还冲不过去吗?”
“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背水一战,效仿淮阴侯!”
夏侯惇大声嘶吼过后,留下的是一片寂静。
但下一瞬,就有许多士兵稀稀拉拉的开始回应。
“愿意!愿意!”
“愿意!”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士兵会关注身边这个大喊的人到底是不是将军派的托,自己怎么不认识他,为什么他会突然跑到自己这边来喊叫。
但是有了这些人,对于士兵们的情绪带动是非常方便的。
很快的,越来越多的士兵举起自己的右手,攥紧了拳头,不停的挥舞着,口中高喊着愿意。
也许有一些并不愿意的士兵,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举起自己的右手,挥舞着,嘴巴张着,虽然并不发出声音。
许多士兵都被夏侯惇所说的他们投降之后,刘备也会将他们杀掉而吓住了。
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一些道理在里面的,毕竟他们在随县进行了小规模的屠杀以及大规模的放火。而刘备素来又以爱民为著称,为百姓报仇而杀掉他们,确实合情合理。
同时,夏侯惇还说,他们投降会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蒙羞。
这就更让其中一些人就感到恐惧,投降之后,父老乡亲们哪里会是感到蒙羞啊,很可能就会和自己一起到地下团聚了。
夏侯惇这样一说,投降就成了最坏的结果。而短时间内,士兵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便已经被夏侯惇以及和他的手下带动起了情绪。
情绪调动起来之后,夏侯惇又继续下令加了一把安全锁。
“于禁何在?”
“于禁在!”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