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很困难的时候,小姑娘的家在山区,这里干旱的年头庄稼就是一片干黄,颗粒不收。
平原地区已经有了水利化,这里的山区是红土地,在陕北高远,气候跟东北差不多,只是没有东北的黑土地。
满山的红土连树木都不长,庄稼就更不长了,山下的好土地没有多少,这样大旱的年头就吃救济,小姑娘的父母儿子多,这样两个女儿,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只有多要彩礼才能给四个儿子对付上媳妇儿。
小姑娘庄建荣十七岁,当然就是个文盲。
她的大哥也就只念到二年级,一家的孩子学习都不怎么样,一个个的全都辍学了,山里人本来就落后,读书的孩子很少。
这个八口之家,还要奉养老人和小叔小姑,小叔在读书,自然就比他们这些孩子读的好,祖父母重视小叔上学,指望小叔考上大学,哪管是最次的大学也好。
看到这个时期连小学还没有普及,能考上大学何其的难。
也就是痴心妄想罢了,可是祖父母坚持,她的父母也没有办法,一家人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祖父病恹恹的,祖母不会去生产队干活儿,小叔读书要花钱,祖父吃药要花钱,小姑才十三岁,也在上小学。
好年头,庄建荣一家得拼命的在生产队挣工分,才能分回来十二口人的口粮,因为这个原因,祖父母就是不分家,大伯父一家在城里上班每月给祖父母三块钱,也不够祖父吃药的。
祖母就纠缠这这个在家的儿子不分家,给他们分粮食的工分和家里的活计都是庄建荣一家包了。
可比大伯家一年四十块钱吃亏多了。
可是没有办法,祖母难缠。
前年庄建荣的小叔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就复课二年,也没有考上,只有回家务农了。
祖母一看就急了,儿子没有能够吃上商品粮,拖拉到了二十多岁,眼看过了说亲的年龄。
山里的小子说媳妇难,平原的姑娘没有愿意进山的,山里的姑娘要往山外走,山里不但穷,上山干活也累,没有人愿意吃一辈子的苦,姑娘只出不进,这个时期这样在生产队劳动,没有后世可以出去打工的条件,人是不能挪窝的,只有嫁人才能走出大山里,没有别的路可走。
老太太着急给儿子说媳妇,可是一个媳妇最便宜的也得五百块钱,还没有可心的。
一家人十二口的口粮就消耗掉所有的工分,根本就分不到钱。
老太太的儿子二十二岁,庄建荣的哥哥庄建宏二十岁,庄建荣的哥哥识字还不多,她的父母也得担心她的哥哥成了光棍。
留着庄建荣给她哥哥换媳妇呢。
老头不好开口,就让老太太对儿子说要拿庄建荣给小叔换媳妇儿。
庄建荣的父亲一听就发毛了,自己的儿子还等着呢,他们供了这个弟弟十多年读书,也是希望他能出去大山,就不用家里发愁说媳妇的事了,白花了这么多钱,他也没有出去,又惦记他的女儿给他换媳妇儿,给他换了媳妇他的儿子怎么办?
庄父怎么会同意?可是在老娘面前不敢说不字,只有闭口不言。
用侄女换媳妇哪有合适的,谁家换媳妇都是兄妹对兄妹,或者是姐弟对姐弟,没有用侄女去换媳妇的,年龄合适吗?也不对辈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