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说,天降灾祸,是因为帝王不修仁德。



大家于是将礼做到了极致。



然而,还是不醒。



当《经济之学》问世,才明白,‘礼’只是一条腿,还缺了另外一条腿,叫做‘力’。



要‘生产’。



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资源,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



要‘分配’。



就算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也不能让天下的财富太过失衡。



做到了这些,千年万年的不敢说,少年平章出山时,喊出的那一句‘送五百年国祚’,却是绰绰有余!



绰绰有余!



这么议论纷纷之中,时间也来到洪武二年的三月下旬。



诸王册封的准确时间,已经定下:三月廿六。



这也算一次大典。



满朝上下,提前很多日子就开始密集准备。



其间还再有争议之事传来。



诸王册封,礼仪由礼部考订前朝确立,其中各种规格也都有例可循。



然而,皇帝陛下再次破坏惯例。



就说这次打算册封的四位王爷,两位亲王,两位郡王。



两位亲王,没甚么可说。



两位郡王,照理,册封所用诏书,应该是银制,也就是所谓的‘银册’,另外,两位郡王的大印,按照前朝规制,应该是镀金银制,然而,皇帝陛下大手一挥,全部都用金的。



都用金的啊!



这……



都是亲王的级别了。



这怎么行?



然而……礼部反对无效。



两位侄孙,全部都是金册金宝,甚至连金册金宝的尺寸,皇帝陛下都要求和两位亲王的一模一样。



这太乱来了。



早前皇帝陛下不循常理地册封过两位公主,这还罢了,女人家……公主的爵位又不能世袭,现在这……两位等同亲王的郡王啊。



即使这一次,连皇家的爵位都要递减,可……终究是郡王啊。



礼部尚书钱用壬尽力劝谏,无效。



中枢一干重臣也是劝谏,同样无果,某个说多了的御史中丞,还被皇帝陛下吩咐侍卫用棍棒敲打出了午门。



嗯。



那就算了。



皇帝陛下一意孤行,大家有什么办法?



至于私下里……



其实,朝野都是能够理解。



皇帝陛下一向重视亲族。



这是其一。



至于两位郡王。



先说那朱守谦,朱文正的儿子。



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朱文忠苦守洪都的功绩,很多人都没有忘记,若是没有那八十余天的拖延,陈友谅大军趁着金陵空虚长驱直入,这天下姓甚名谁,还未可知。



因此,朱文忠的功绩,不容置疑。



朱文忠后来走错了路,没有福气,爵位落到他儿子身上,而且,还破格等同亲王,这也无可厚非。



至于某个以皇族身份担任中书平章政事的少年,虽然是过继的侄孙,说真的,来历身份都有些糊里糊涂,但,若是谁要说朱塬没有册封郡王的资格,不用皇帝陛下开口,另外一些人就会跳出来反驳。



年纪轻轻就已是‘立功’、‘立言’的少年平章都没有资格,谁还有资格。



这么议论纷纷中,时间终于来到了三月廿六。



大礼提前一天就已经开始。



三月廿五,朱塬和另外几个即将被册封的少年,就已经在礼部的安排下,祭拜了太庙。



今天。



朱塬依旧是天不亮就起床。



不过,倒是不用再如早朝那般摸黑。



吃罢早饭,从容地沐浴更衣之后,乘坐礼部提前送来的车驾,来到宫中,天色已经亮起。



奉天殿前。



四周仪仗肃穆,百官列队整齐。



皇帝陛下一身衮冕,入奉天殿。



吉时来到。



庄重的礼乐之声响起,持续半刻多钟,乐声停止。



礼部尚书钱用壬出列上前,接过礼官送上的册封诏书,朗声宣读:“朕荷天地百神之佑,祖宗之灵,当群雄鼎沸之秋,奋起淮右,赖将帅宣力,创业江左。今中原已定,海宇清肃,虏遁沙漠,大统既正,黎庶靖安,正当论及武功,以行爵赏。朕今有子七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太子,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念及诸子年幼,品性未立,更无寸功,今日止封四人,皆授以册宝,设置相传,官属及诸礼仪,已有定制。於戏!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钱用壬读完册封诏书,又是一番礼乐声中,礼官引领太子殿下并即将册封的四位少年由奉天殿东门进入大殿。



礼乐声止。



另外一边,一众内侍已经捧了册宝等在一批。



礼官唱赞声中,皇帝陛下次子朱樉走向御前,依礼而拜。



大殿很大。



远远等待的朱塬只听到‘封皇子樉为秦王’的声音,然后是长长的读册时间。



每一位王爵的册宝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诏书。



读册结束,又是读宝。



王爵大印上的文字,也要当中宣读,以示郑重。



读册并读宝结束,则是丞相以册宝跪授秦王,册封正式完成。



接着便是朱棡。



既然朱樉如同曾经那样成为秦王,记得早前和老朱提过,那么,不出意外,朱棡应该就是晋王,当下身后某个今年才八岁的少年,大概率依旧是靖江王。



朱塬好奇的是……自己呢?



按照规矩,郡王肯定是两字前缀,自己名义上继承的是老朱二哥盱眙王一脉,盱眙是朱氏的祖籍所在,将盱眙的名字冠给自家二哥,可见老朱对这位兄长的亲近,要知道,因为亲疏缘故,老朱的两位姐姐,一个是高高在上的曹国长公主,另一个,就只是普普通通的太原长公主。



曹国与太原,一个郡国,一座城池,可见差距。



还有,老朱追封长兄的南昌王,相比更多是怀念的盱眙王,这个……就是朱文正实实在在挣出来的功绩。



南昌就是洪都。



若是朱文正没有走错,这一次的册封,大概率同样是‘南昌王’。



朱塬思绪飘飞见,果然朱棡再次的‘晋王’之后,就轮到了自己。



穿着七章冕服的朱塬走到御座前,按照礼官引导,向老朱施礼过后,转向御座西侧。



大殿内。



皇帝陛下、太子殿下和观礼官员的共同注视之下,礼官拖得长长的响声音回荡着响起:“封皇侄孙塬为明州王。”



明州王!



大殿内外,礼官唱出名称的一瞬间,很多人都是一怔,随即又觉得理所当然。



朝廷的少年平章,当下的明州郡王,其功业之重,恰好,就在明州。



不过,理所当然之后,又有人察觉到了另外一件事。



明州。



大明!



国号‘大明’,起于‘明州’,这……难道也是某种上苍的安排吗?



甚至……



这名字,刚刚得封的少年郡王,能承受吗?



朱塬听到自己的爵位,同样有些恍然。而且,还比大殿内外的其他人理解到更多。



曾经,为了避讳大明国号,明州在大明开国一些年后,就改成了后来人更加熟悉的一个名字,宁波。



这一次……



大概率,不会改了。



这么想着,礼官也开始读册。



朱塬收回思绪,认真倾听,因此也从中注意到了关于‘传十二世’的字眼。



朱塬的明州王爵位,与刚刚的秦王和晋王相当,可以‘传十二世’,比起之前的名字,乃至那黄灿灿明显不合礼制的金册金宝,都更加让大殿内外的百官震撼。



特别是之后还有对比。



紧接着,当朱塬的册封结束,最后的朱守谦,果然还是靖江王,然而,虽然也是不合礼制的金册金宝,这位新晋的郡王,却只能‘传九世’。



看似只差了三世,可……将来,三世,差不多也有百年时间了。



百年时间,足够改变太多事情。



册封环节完成,紧接着,是大殿内外朝廷百官的共同朝贺。



这番礼节结束,老朱终于走下了御座,没有立刻带着一众子孙去往后殿,而是走出了奉天殿,来到大殿前的广场上。



朱塬等一干少年自然紧随。



时间大概是九点多钟,又是一个晴朗日子,上午的阳光铺洒在开阔的广场上,一片灿金光芒,好像预示着一个帝国的冉冉升起。



老朱感受着春日的暖阳,望着广场上依旧整齐列队的百官,望着远方如洗的碧蓝天空,一时间,脑海中过往很多很多年的诸多画面,如同流水一般,一页页翻过。



曾经,只能参照过往,日三省吾身,对于自己兢兢业业十余年打下的这片江山,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有今天的老朱既是惶恐又是迷茫,因此也十余年如一日地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懈怠。



现在,再看这片江山,老朱的感觉,如同今日的天空。



澄澈,辽远。



让人可以放心地向前。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身边多了一个少年。



想到这些,老朱不由转头看了眼,看到少年人同样在抬头望天,好像在看很远很远的地方,于是好奇,问道:“塬儿,在看什么?”



朱塬回过神,此情此景之下,内心里同样是无数的感慨,面对更多偏向一个长辈而不是帝王的老朱询问,笑着道:“祖上,在看未来啊。”



“未来呵,”老朱也笑:“该是如何呢?”



朱塬想了下,没有再说自己已经向自家祖上描述过很多次的对于这片土地的种种构想,而是在这充满了昂扬的春日灿烂阳光下,很感性地朗声念出了八个字:“泱泱华夏,煌煌大明!”



PS:



这次是真的结束了。



我不是个喜欢结束的人,甚至是恐惧,喜欢的影视和,从小就最怕来到最后。



上本书就是明明可以早早收尾,却总不舍得,还撂在那里,还想着将来偶尔写一写。



对于这本书,复更的时候就想着,按照我码字的温吞节奏,书中过一年,书外百万字,一本书写3000万字,写到退休,其实也挺好。



而且,虽然断更一段时间,稿酬和订阅甚至都还不错。



铁饭碗啊。



然而,人生到底不能这样,总是要向前的。



各位,再见了。(3/3)

章节目录

洪武生存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裴玄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裴玄黄并收藏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