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武十五年春,京城发生大事,秦王大婚。



王妃为安国公李继祖之女,刚满十六,算青梅竹马了。



偌大的京城,瞬间喜气洋洋,充满喜庆的滋味。



或许是皇家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婚宴,皇帝很是重视,秦王府高朋满座,百官云集,可谓是极其热闹。



秦王定下后,齐王的婚事也定下,乃是毅国公李经武之女,时间在六月。



至于太子的婚事,则是复国公陈永福幼女,甚是匹配。



这一年的喜事不断,让朝野上备受欢喜,不过,另一件事则萦绕在众人心头:



秦王该怎么办?



总不可能还安置在北京城吧?



本来就有王府一条街,如今难道又弄第二条?



酒宴上,人人交头接耳,讨论着秦王的归宿。



「向前明那样分封地方自然是不可取的。」



又是一番轮转,王夫之回到京城,担任都察院御史,成了朝野瞩目的新秀。



黄宗羲赞叹道:「是啊,弊大于利,害民不浅,如果让诸王在京,也能就近看管,只是难为太子了。」



众多皇子聚集在北京城,这就像养蛊一样,必然你争我斗,太子就像是靶子,危险极大。



例如,永乐朝,汉王可是觊觎良久,引发朝廷震动。



「台谏中倒是不少人准备上书,想要将秦王放置西安,也算是回归故土了。」



王夫之吃了口嫩牛肉,不由得赞叹了一句。



「可是,拾遗收了不放,直接就是沉默如水了……」王夫之轻笑起来。



经过皇帝的改革,台谏部门能够直接向皇帝谏言的御史,只是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左右佥事,寥寥数人罢了。



这几人,则被尊称为拾遗,位比尚书。



其余的御史,但凡涉及到皇帝,朝政的谏言,则只能呈报给这些人,然后才送到皇帝桌前。



当然,普通的御史弹劾百官宰辅,还是跟以往一样容易。



而文武百官的谏言,自然是通过奏疏、密匣。



这般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纠正御史台不正之风——以廷杖为荣。???..c0m



文人在太祖、成祖朝,可是乖巧认真的,人家是直接就砍头,嘉靖、万历不过是打屁股而已。



文官们也是欺软怕硬,欺负老实人。



而且,说实话,御史的设立,本就是为了制衡文官,尤其是那些***们,避免危及皇权。



即使是弱宋,御史的任免权也一直牢牢地扣在皇帝手中,成为制约相权的重要砝码。



如果不过是重归原轨罢了。



至于谏言朝政,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是一种幻想罢了。



因为御史们不过是一群二三十岁年轻喷子,获得的消息情报极低,基本属于人云亦云。



所以他们一直充当刀子的角色,皇帝要亲手持刀。



如今都察院百来号人,基本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

章节目录

逆流启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飞天缆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飞天缆车并收藏逆流启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