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圣人,臣要弹劾侯君集!”



皇帝入殿,刚刚坐定,杨师道便立即站出来进奏。



“不急!”



皇帝面无表情的回了一句,“今天的堂议开始之前,先处理一下三省空缺的事。”



“长孙无忌!”



赵国公立即出列上前,“臣在!”



“温相、戴相先后去世,王相也卧病在床,中枢一下子少了几位能干的重臣,朕很悲痛,然政事堂为朝廷中枢,不可长久缺位,故朕思来想去,决定便以无忌检校中书令,仍兼扬州大都督职,加太子太师,晋位太尉!”



“臣长孙无忌谢皇帝陛下恩!”长孙无忌上前,趋拜谢恩,翰林院大学士岑文本,将亲自草拟的白麻宣相内制诏送到长孙无忌手中。



检校中书令,这个最重要的人事任命一出,殿中众臣各有所思,尤其是政事堂本身的诸位宰相们,贞观七年以后,皇帝对政事堂的调整加强,政事堂进一步削夺了三省的权力,实际上是把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一,而原来权力最重的尚书省进一步的削弱。



因此宰相中的首相,也从原来的尚书左仆射一步步的过渡到了中书令的手上,虽然政事堂现在采用轮值政事笔这个制度,但中书令依然权力要高于其它宰相们,甚至就是中书省的两位中书侍郎,都隐隐已经能与左右仆射齐驱并驾了。



在这种势头下,朝堂上甚至有种声音,说应当空置中书令,仿尚书令例不授于臣下,只以两位中书侍郎代为长官。



这两年中书令这一职,也是走马灯一样换人不断,王珪、长孙无忌、萧瑀、杨师道、温彦博,甚至秦琅,都先后或任中书令,或检校中书令,或主持中书省事务,可都不长久。



长孙无忌接过白麻内制,谢恩退下。



检校中书令,而不是直接拜中书令,多了两个字,不过依然还是实际主持中书省事务,这让长孙无忌心中稍稍安定些许。最近朝中局势汹涌,暗流潜动,房玄龄萧瑀等都在紧锣密鼓的动作着。



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动摇,这种时候,他这个太子亲娘舅在朝中的动向,当然也会被视为是一种信号。



好在皇帝授他检校中书令一职,在这种紧要关头,在他看来,无疑还是要稳太子位的意思。



“梁国公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有功,加太子太傅,晋封司徒,以开府仪同三司,仍任尚书左仆射。荫封其嫡长子房遗直为右卫中郎将,次子房遗爱为中散大夫。”



“臣房玄龄谢皇帝恩!”



房玄龄的左仆射位置没动,爵位也没变,但由司空晋司徒,又加他太子太傅这一衔,这是三公加东宫三师,以示厚恩,还特别给房玄龄的两个儿子各加了五品官职。



这比给两个虚封公侯爵都还显耀,毕竟实职不比虚爵,这更重要。



“安德郡公杨师道改为太常卿,不复预闻朝政!”



又一道诏令下,却是罢杨师道相位,踢到太常寺为卿,连入政事堂的资格都没了。



“申国公高士廉拜尚书右仆射、知吏部尚书事,太子太保。”



又是一道出人意料的诏命,留守长安的高士廉又被调回洛阳朝中,再次出任右仆射之职,且兼管吏部。



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人事调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贞观俗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木子蓝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蓝色并收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