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秦琅先前一入朝,这边就马上又开始乱了起来。 秦琅很喜欢龙江。 水特别的绿,青山绿水,竹筏行上其上,如同是一副水墨化般。 坐在小筏子上,船老大拉长着俚语调子呼喝着,其它船上的船老大便也跟着回应,秦琅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这似乎是一支传统的船工号子,听起来还挺有韵味。 两岸的青山半坡上,能看到蛮寨。 木屋错落有致,聚落而居。 当看到山下龙江上这支庞大的竹排队时,明显很惊讶。 隐约能听到寨子里似乎吹响了水牛号角,敲响了铜鼓。 秦琅却并不为所动。 这一路过来,这样的场面见太多了,甚至天天都要见上几回。 多数蛮寨看到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过来,尤其是伴着江上筏队同行的,还是岸边大路上的一支庞大的军队。 旌旗飘飘,铠甲明亮。 广州镇海军、容州宁远江、桂州静江军,邕州建武军,加上岭南经略牙军,这就是五路精锐。 配上岭南冯冼宁陈杨李高等八大豪族,还有谈殿等那些蛮王带来的精锐土兵,可以说这支兵马,确实有横扫一切的底气。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就是一路横扫过来的,先是融州,接着是柳州,再是宜州。 不识趣的蛮寨已经被破了不知道多少个。 识趣的倒也不少,纷纷向卫公跪拜求饶,忏悔改过,几乎每个参与了叛乱、骚乱的寨子,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区别就是执迷不悟的,甚至还想着负隅顽抗的,都没逃过被攻破寨子,灭寨的下场。 寨毁人亡,头人处死,其余为奴。 而一些只是附庸做乱的,还能及时醒悟悔改的,勒令寨中交出几个跳的欢的明正典型,把他们的家人抄没为奴,杀鸡儆猴。 秦琅的队伍一路西来,越变越多。 许多蛮酋带着子弟跟在军中效力,以求将功赎罪,还拿出了许多牲畜钱粮来劳军慰问,算是出血又出力。 秦琅一点也不心疼这些人,他其实用不着他们的粮食牲畜,本身自已带的兵不多,携带有部份干粮,而且沿途也有官府,早就为此次行动储备了足够的。 但他还是让他们出钱出粮,就是要让他们长点教训。 打的不痛,下次就不会记牢。 让这些人随从军中,也是要让他们看看唐军威武之师的强大战力,这本就是一次武装大流行,并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平蛮剿乱的战斗。 他们这一路过来,基本上就没打过几个像样的仗。 虽然也有些蛮子逃进深山老林,或者退居悬崖之顶,秦琅对这些不好打的,暂时也不理会。 他这次来就是大梳子先过一遍。 把整个风气先变一变。 些许顽固份子,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多数的蛮子其实还是那种墙头草,搞不清形势,别人反他也反,别人抢他也抢。 秦存孝和苑竹林带领着骑兵奔行在岸边大道上,轻骑早早前往沿途各寨传令。 一支轻骑奔驰到了北岸的大环寨。 大环寨立于龙江北岸大环江汇入的河口处,在大环江河口的西岸上沙山上,而隔着大环江相望的下沙山上,则是小环寨。 两寨占据大环江入龙江河口,隔河相对,都建在河口的山上。 一直在江畔眺望的一队蛮丁,看着轻骑举着唐旗出现,脸色凝重。 “唐人来了!” 一名年轻的蛮丁少年骑着一匹矮马跑来,“唐骑,唐骑来了。” 魁梧粗壮的大汉揉了下少年的脑袋,“马上回寨子。” 少年担忧的问,“唐军会攻打我们的寨子吗?” 壮汉望向那面红旗,翻身上马,“只要我们不反抗,应当不会。” 他骑上马往寨子跑,一边跑一边在马上吹响牛角号。 水牛号角惊醒了龙江两岸。 正在田间地头的寨丁,纷纷放下手头的事情,赶紧往寨子里跑,甚至散居在大寨四周的一些蛮丁,也纷纷拖家带口的往大寨子里撤,有些人还不舍的自己的鸡鸭猪牛,也都赶猪牵牛,挑着鸡鸭慌张的往山上跑。 望山跑死马。 唐旗虽然出现,但过了有快半个时辰才终于出现在寨前。 盔甲鲜明的旗上执红旗来到寨前,勒停战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