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拖欠的历史账太多,几乎每一代都有,有解决的,有没解决的,历朝天子所面对的文官群体,所站跟脚都是一致的。



毕竟自始至终,这些大明的文官群体,都奉儒家思想,修圣贤之道,哪怕出身不同,地域不同,可是意识形态都是相同的。



儒家思想的守旧和固化,就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



若大明遇到英明的君王,还好,能窥破这些隐晦的真相,利用各种手段和帝王心术,跟文官群体斗争博弈。



若大明遇到昏庸的君王,就会加速问题的堆积,并将隐患和矛盾扩大,待到驾崩后,将问题传给下一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这个职业,看似掌握着滔天权势,掌生杀大权于一身,可实际上却是很被动的。



毕竟不是谁生来就会当好皇帝的。



倘若遭遇后宫干政、权阉干政、权臣干政,想要一上来就掌握朝纲,明确自己的治政观念,并非是件现实的事情。



权力所带来的诱惑,叫大明皇权新老交替时,往往都会出现一段真空期,这已然成为一种规律。



翌日。



乾清宫。



“都看看吧。”



朱由校稳坐在龙椅上,眼神坚毅,环视殿内诸臣,朗声道:“这些都是大明历年来,涉及钱法的案牍,都好好看看。



朝中有司衙署都忙,忙着争权夺利,忙着仕途攀升,忙到明知钱法方面,存在诸多弊政和问题,却从未有人向朕提及过。”



方从哲、叶向高、刘一燝、孙承宗、李汝华、毕自严、王永光这些阁臣和廷臣,在听闻天子所讲,下意识相视一眼,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除了毕自严之外,谁都不清楚天子特召他们进宫,究竟是所谓何事,当听闻所议之事涉及钱法,不少人的脸色都变了。



钱法,看似在大明朝堂很不起眼,除非到国库异常紧缺时,才会被拿出提及一二外,平日里是不会被轻易提及的。



毕竟钱法一事,牵扯到的层面太广,涉及到的利益太杂,以至于谁都不敢轻易提及。



“都快点。”



乾清宫正殿内,魏忠贤、王承恩、王体乾几名内廷太监,指挥着大批内书堂宦官,搬桌子的搬桌子,搬案牍的搬案牍,一堆堆整齐的案牍,分门别类,一个个木牌,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有朝廷层面的。



有地方层面的。



有滥铸层面的。



有私铸层面的……



在这些大分类之下,还有诸多小分类,为将此事妥善做好,内书堂所辖那帮年轻宦官,即预备太监队伍,不知累晕过去多少。



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们所做之事,所立之功,都会登记造册,以待在内书堂资历攒够,就会有所擢升。



想要马儿跑,就要常喂草。



孙承宗、李汝华、毕自严、王永光这些阁臣和廷臣,在朱由校的注视下,一个个神情凝重走上前,开始翻阅眼前的诸多案牍。



反倒是方从哲、叶向高他们,却表现得多少有些迟疑,毕竟钱法出现的混乱,和万历朝中后期财政崩坏,有着莫大的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明第一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天涯逍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涯逍遥并收藏大明第一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