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卿所讲的这些,朕都清楚。”
朱由校抽出一份公函,微微点头道:“国税处的成功与否,要遵循实事求是,稳步向前的原则。
要借鉴崇文门税关的谋改经验,先划定北直隶和山东两地,作为试行所在,逐步实控漕运所设钞关,包括沿途分设的巡检司等,涉及关税和商税的,要逐步整合起来,先在布政使司,分设起国税分处。
现阶段大明的赋税征收,完全就是一本烂账,糊涂账,不去改变,迟早大明国库就要完蛋!”
在朱由校的眼里,小农经济下的大明,没有明确的税务机构,这在明初和明中时期,这些承平时期,还能确保基本稳定,至少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
但现在却不行了。
以官绅、大小地主、商贾为首的特权群体,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足以左右大明财政,手伸进去的地方太多。
倘若现在不去设法改变,叫精通财政的贤臣良才,去逐步贯彻税改,那以后再想去改,难度和掣肘更多更大。
“毕卿,那些都是朕的一些构想和谋划。”
指着刘若愚所捧公函,朱由校正色道:“现在亮明的是关税和商税,可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
包括矿税,茶税,盐政等等,以后都要国税处去涉足进行税改,你是精通财政的良臣,以后大明的财相,心里要清楚这些。
现在毕卿要做的,是结合大明实际情况,先行明确新设的国税处,此后五年间,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包括税务方面的人才培养等等。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朕希望毕卿能够心怀社稷,去做一些实事,叫大明在财政方面的情况,能够有较大的改观,而非越来越烂!”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id=14432&cid=13714480&ajax_request=1');" class="btn-addbs">『加入书签,方便阅读』</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