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紧接着,李景隆又分析了官员升迁和漕运利益,这两点也李云睿被排除在外。



“剩下一点就是赋税!”李景隆低头想了想,继续说道,“自太祖建国以来,赋税之争一直聚焦在江南赋税的税率……”



朱元璋建立大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制定了极低的田赋税率,并令全国各省、府将所收税赋刻在石板之上,以洪武二十六年为田赋总数三千两百万石为定额,朱元璋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之后,大明的田赋总额就在三千万石上下徘徊。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这个田赋税率在什么水平呢?大明建国后,做过鱼鳞图册,用来登记天下丁口和土地,总共统计下来有85亿亩,除去官田、宗室、卫所所占的土地,以亩产一石的水平来算,税率大约在5左右。



可以这么说,这个税率算是良心税率了,就算百姓还要种桑、棉、麻等作物,这个税率也不会超过收入的一成。



但这个田赋税率有个bug,那就是江南地区的赋税税率上。



洪武二十六年,江南八府(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应天)征收米麦686万石,占大明当年总税粮的四分之一,亩产赋税税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也就是说别人的税赋在5,江南地区的税赋在20。



历史上,很多人都说朱元璋之所以给江南地区制定这么高的税率,是因为江南八府的百姓在朱元璋跟张士诚争天下时,支持张士诚,这么说就有点唯心主义、阴谋论了。



朱元璋好歹也是个雄主,心胸岂会如此狭窄?更何况他是底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654章 江南赋税之争



第(3/3)页



层贫民出身,非常体恤底层百姓,不会无缘无故的压迫百姓。他之所以给江南地区制定较高的税率,完全是因为江南地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百姓有超高的耕种技术,粮食收成远高于其他省份。



史书有记载,明朝时“江南园地最贵,民间莳葱薤于盆盎之中,植竹木于宅舍之侧,在郊桑麻,在水菱藕,而利薮共争,谁能余隙地?”由此可见,江南地区百姓的耕种技术之高。当时,松江府有470万亩地,能产900多万石水稻,平均2石一亩,这个产量可以说冠绝大明。要知道,这470万亩土地,还要种无数的桑、棉、麻……



有这样骄人的粮食收成,朱元璋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于是乎江南地区的百姓,妥妥地成了大明帝国的“奶牛”!



自古以来,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江南百姓自然对这种政策感到不满,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游说朝臣,鼓动他们上书降低江南赋税。



朱元璋在世,肯定不会答应;朱允炆上台,降了江南的赋税;朱棣上台,反手把江南赋税给恢复了,理由很简单,朱允炆是伪帝,朱棣连建文的年号都改成洪武年,怎么还会让朱允炆的命令横行于世?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当然,朱棣也并不是真的如此肤浅,他好歹也是雄主,论眼光、论谋略、论格局绝不输给他爹朱元璋。朱棣心里很清楚,江南之地的赋税对大明的重要性。四年靖难之役,把从北京到南京的沿途各地都给打烂了,民生要想恢复过来,谈何容易?不靠着江南之地的赋税来支应朝廷开支,估计朝廷就会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明小公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锦衣卫佥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锦衣卫佥事并收藏大明小公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