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究千奇百态。有人为天德帝歌功颂德,极尽谄媚之能事。有人觉得元照小皇孙的威胁比昭德太子少太多,过继子嗣到皇孙名下未尝不可。有人则是坚决反对,元照小皇孙属早夭幼儿,从来没有单独祭拜的先例。
这个时候,李阁老站了出来,老人家表示,陛下记挂早逝兄长,实乃大齐之幸,百姓之福。这拍马屁的功夫,不服不行。三言两语,将天德帝哄开花了。
但过继子嗣,关乎昭德一脉的名声与未来。如若子嗣不成器,连累了昭德贤明,辜负陛下圣恩,那可就是罪过了。
按年龄,元照小皇孙也到了义亲的时候,可寻常女子如何能配得上先帝金孙?冥婚之事不可操之过急。等小皇孙大婚后,嗣子再慢慢考校也不迟。
说的全都是皇帝爱听的。天德帝既要名声,又不想付出太多。李阁老的提议,正中下怀。命令钦天监寻找皇孙良配。
皇孙元照,与天德帝仅存的两位皇子同龄。早夭的皇孙都说亲了,正经的皇子们自然不能落下。
天德帝连死人都防着,活人更是千防万防,就怕两位皇子翅膀硬了,觊觎他屁|股底下的龙椅。
天德帝下令选修,招有德之家的女子入宫,命地方官员举荐。意思很明显了,两位皇子未来的正妃、侧妃,都要出自普通人家,祖上三代不能为官,且广有贤明,乐善好施的人家。杜绝了两位皇子因联姻得到助力的可能。
不得不说,天德帝的胸襟、气度,完全不及他爹武宗皇帝。本事大大,野心不小,自视甚高。
昭德太子与李阁老的君臣之情,还要从仁宗承平朝说起。那个时候,昭德太子刚随仁宗皇帝上朝听政,还是个半大孩子。李阁老刚刚结束外任,调回京城洛阳,在工部任职。
是昭德太子发现了李阁老的才能,向祖父仁宗举荐了他。而后李阁老任职户部、吏部,最后官至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
至于李阁老为何在武宗祥泰朝时,别说阁老,就连阁臣都没有。武宗皇帝不耐烦这些阁臣管东管西,再加上常年领兵在外,怕这些老臣倚老卖老,欺负监国的太子,索性直接空置内阁。
天德帝登基后,身边得用的人不多,有用的更少。毕竟太子早定,一个和皇位不太有关系的得宠皇子,对大哥把持多年的朝政不太熟悉,再正常不过。
这些年下来,除了李阁老这个内阁首府岿然不动外,其余阁臣的变动很是频繁。人数也保持在三到五人不等。
长眼睛的都能看出来,天德帝对制约他的内阁,很是不满。可文人的风骨并不怕皇帝的厌弃,做的不对我就说,大不了撞柱子!
李阁老一站出来,皇帝泰山封禅的阻力一下子小了不少。皇帝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死多少人都是能办成的。
不到半个月,东巡泰山的准备工作便已完成。皇帝下令,凡五品以上官员都要随行。华家父子都在随行之列。
李阁老等年纪大一些的老臣,则自请留守京城为皇帝分忧。天德帝对李阁老等老臣的识时务很是高兴。泰山封禅本就是大事,也是喜事。一个来回,怎么说也要个大半年。万一哪个老臣死在半路上,多扫兴!
崇政坊,华府,观海居。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50章 第50章泰山行
第(3/3)页
究千奇百态。有人为天德帝歌功颂德,极尽谄媚之能事。有人觉得元照小皇孙的威胁比昭德太子少太多,过继子嗣到皇孙名下未尝不可。有人则是坚决反对,元照小皇孙属早夭幼儿,从来没有单独祭拜的先例。
这个时候,李阁老站了出来,老人家表示,陛下记挂早逝兄长,实乃大齐之幸,百姓之福。这拍马屁的功夫,不服不行。三言两语,将天德帝哄开花了。
但过继子嗣,关乎昭德一脉的名声与未来。如若子嗣不成器,连累了昭德贤明,辜负陛下圣恩,那可就是罪过了。
按年龄,元照小皇孙也到了义亲的时候,可寻常女子如何能配得上先帝金孙?冥婚之事不可操之过急。等小皇孙大婚后,嗣子再慢慢考校也不迟。
说的全都是皇帝爱听的。天德帝既要名声,又不想付出太多。李阁老的提议,正中下怀。命令钦天监寻找皇孙良配。
皇孙元照,与天德帝仅存的两位皇子同龄。早夭的皇孙都说亲了,正经的皇子们自然不能落下。
天德帝连死人都防着,活人更是千防万防,就怕两位皇子翅膀硬了,觊觎他屁|股底下的龙椅。
天德帝下令选修,招有德之家的女子入宫,命地方官员举荐。意思很明显了,两位皇子未来的正妃、侧妃,都要出自普通人家,祖上三代不能为官,且广有贤明,乐善好施的人家。杜绝了两位皇子因联姻得到助力的可能。
不得不说,天德帝的胸襟、气度,完全不及他爹武宗皇帝。本事大大,野心不小,自视甚高。
昭德太子与李阁老的君臣之情,还要从仁宗承平朝说起。那个时候,昭德太子刚随仁宗皇帝上朝听政,还是个半大孩子。李阁老刚刚结束外任,调回京城洛阳,在工部任职。
是昭德太子发现了李阁老的才能,向祖父仁宗举荐了他。而后李阁老任职户部、吏部,最后官至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
至于李阁老为何在武宗祥泰朝时,别说阁老,就连阁臣都没有。武宗皇帝不耐烦这些阁臣管东管西,再加上常年领兵在外,怕这些老臣倚老卖老,欺负监国的太子,索性直接空置内阁。
天德帝登基后,身边得用的人不多,有用的更少。毕竟太子早定,一个和皇位不太有关系的得宠皇子,对大哥把持多年的朝政不太熟悉,再正常不过。
这些年下来,除了李阁老这个内阁首府岿然不动外,其余阁臣的变动很是频繁。人数也保持在三到五人不等。
长眼睛的都能看出来,天德帝对制约他的内阁,很是不满。可文人的风骨并不怕皇帝的厌弃,做的不对我就说,大不了撞柱子!
李阁老一站出来,皇帝泰山封禅的阻力一下子小了不少。皇帝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死多少人都是能办成的。
不到半个月,东巡泰山的准备工作便已完成。皇帝下令,凡五品以上官员都要随行。华家父子都在随行之列。
李阁老等年纪大一些的老臣,则自请留守京城为皇帝分忧。天德帝对李阁老等老臣的识时务很是高兴。泰山封禅本就是大事,也是喜事。一个来回,怎么说也要个大半年。万一哪个老臣死在半路上,多扫兴!
崇政坊,华府,观海居。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50章 第50章泰山行
第(3/3)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