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朝廷发下敕文,贞观三年科举考试,正式于二月初开始举行。



这个消息,说实话,像小石子落入大海一样,基本上没有掀起任何的波澜。



因为在当下,根本没人觉得科举能怎么样。



看看中枢重臣,看看政事堂相国。



他们有几个是科举考试走出来的?



在当下,科举考试不是为了平民百姓准备的,更像是为了落魄的寒门准备的。



寒门可不是平民,而是指落魄的高门。



真正的世家子弟少有走科举一道,他们大多靠着父辈举荐就能顺利走上仕途。



这就是唐初进入官场的规则。



或者说,这是延续了近千年的规则。



平平凡凡的反响,让李智云有些怒意,不过他现在也习惯性的克制自己。



没办法,太难了。



知识掌握在世家手里,他想提拔寒门和平民百姓,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管如何,今年这次科举,必须要举办下去。



在得到皇帝命令后,礼部尚书赵慈景跟进,要求各州派遣士子前来长安应考。



二月时,真正来长安的并不多。一来,连年天灾,寒门子弟自顾不暇,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前途了。二来,这时代,真正有才的子弟大多出身世家,而世家则对朝廷的科举不屑一顾。



在各种原因干扰下,最后真正来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没有百人,其中一大半还是长安本地人。



考试地点在务本坊国子监,长安小学举行。反正人少,正好趁着学生放假,举行考试。



时间一晃来到二月下旬。



这一日,士子们三三俩俩的向着务本坊而来。



一名眉清目秀的青年下了马车,目光落在长安小学的牌匾上,凝神看了一会儿,他收回目光。



不多时,又有一少妇走下马车,给青年递过去一只考试篮子。



“夫君,干粮和清水,还有换洗的衣裳,妾都给你准备好了,可有什么缺的?”



韩瑗摇摇头,“足够了,这次连考三日,有干粮和清水足矣。我听大人说,考场里面不准备这些是为了防止有人买通小吏,传递考试答桉。”



青年正是大理寺卿韩仲良之子,韩瑗。



韩仲良是帝系一员,非世家出身,这次皇帝搞科举,他不管怎么说也要支持皇帝,是故便让儿子来参加。



少妇出身长孙氏,乃是陕州刺史长孙操之女。



夫妻二人说话间,另一边走来一个青年。



此人名叫王德真,乃是鸿胪寺卿王长谐的侄儿。



和韩瑗不同,王德真是自己要来考科举的。因为光靠着叔父王长谐,他这辈子也不会有机会被皇帝发现。何况,他叔父还是先帝的起兵功臣,而不是陛下的心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天生就有弱势。



经过他的认真分析,他觉得陛下改革科举,很明显是要重视科举考试,这或许是他的一次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贞观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北诸侯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北诸侯王并收藏贞观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