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满剌加、爪哇、苏门答喇等地接纳了将近一百多万人口。



暹罗和占城的基地接纳了将近一百万人。



为了安置这些人,郑毅甚至拿出一百万两黄金,从暹罗购买了原高棉人居住的湄公河三角洲。



至于属于占城的那些地方,不用花钱买,只需要大军带人过去,圈到哪里就是哪里。



将广南郑氏气的火冒三丈,但面对强势的华夏军,他们也只能将脑袋缩到壳子里面。



为了安置这些流民,陈义德甚至还派大军驱逐了沿海生活的高棉人。



将他们全都撵到了深山老林里面,反正都是一群不太听话的家伙。



至于暹罗根本无所谓,那边的人也不是他们的族人。



就是通过战争并入的,大华花钱买还有啥不能卖的?



这些百姓都需要妥善的安置,各地的工厂也是加班加点的生产。



粮食、物资等装船运输到流民安置点,保证流民迁移之后有吃的、有活干。



甚至以工代赈修筑了不少港口、工厂、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对于大华来说,虽然损失了一些利益,但得到了巨量的人口。



倒是大明显得丝毫不在意,有些地方人都被迁空了。



正好空出大量的土地,被那些世家豪强握在手里。



国内民怨沸腾?有什么好沸腾的?



大不了你们也去海外谋生好了!



面对朝廷的漠视、官员的不作为、世家豪强的欺压。



山西、陕西等地的百姓先不干了,百姓纷纷找到华夏商号,希望迁移到关外生活。



郑毅自无不允,协调归义城等漠南蒙古数座州府,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



一队队的人口开始从两地迁出,出关之后乘坐火车前往各州府定居。



这条线路从河套内外到大兴安岭以西,都是满载移民的列车。



作为明王朝西部的两大重要基地和人口总数巨大的布政使司。



对于迁移的事情,大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多也就是写个折子报上去。



报上去之后就石沉大海了,无论是内阁还是宫里都对此没有半分的回应。



既然不回应那就随便吧,官员们都开始舒服的躺平,反正就这么点事儿。



直到万历四十六年五月,朱翊钧才下了旨意,着内阁严查不作为官员。



对于人口的流失给个说法,甚至在圣旨中用处叛国资敌这样的字眼儿。



楚应同听说这道旨意之后,立马向明王朝提出抗议,请他们给出个说法。



双方是有协议的,约为兄弟之国、互不征伐、互惠互利,怎么就成敌了?



这场风波闹得还听到,楚应同甚至拿出撤出大华在明王朝的使馆和商号做威胁。



最后内阁没办法,只能进宫求朱翊钧写了封亲笔信,对这事做出了一些交待。



亲笔信是给郑毅的,内容无外乎就是朕年老昏聩、用词不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闲与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闲与梦并收藏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