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得主持惊讶得看他。
“见死不救,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14章 神佛于众生中修行
第(3/3)页
才是最大的忌讳。”
“行善不是为了回报,甚至不必记得。”
圆明拿着心经回了他的不敢居去。主持在心中反复念叨这两句话,然后对佛祖行过顶礼,就坐在蒲团上开始诵经了。
姬昭明在马车上颠了一路,才后知后觉,自己好像在圆明面前露了馅。两岁小孩从哪儿学完整的心经?三岁背唐诗百兽都能算神童,她两岁背几百字的心经,好像有些过头。回想起来,临走那会儿圆明的笑容特别意味深长啊。
姬昭明这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关于心经的起源,那是人家唐玄奘翻译的,这时空的文明进程可能还不如唐朝呢,哪来的心经?
重点根本就不是她能背多少字。要不是圆明拦在那里,主持说不定能在殿里添个莲花台,把姬昭明放上去供着。
不过圆明也已经在计划着,要忽悠她手写一份心经了。看得出姬小施主不想宣扬,但也是并不介意流露出真经的样子,那就让大相国寺借光吧……虽然彼此没有师徒缘分,还是很有默契的嘛。
姬昭明并不知道,自己今日和圆明达成了一次“传道约定”:她提供内容,圆明帮她抹去痕迹。
她正在和家人展示新带回来的礼(报)物(酬)。
不过她弟弟姬云瑞对这样礼物没什么兴趣,和父母一起逗了半天,都没什么反应。
“不识货。”姬昭明笑着把手串挂在摇床的玩具架上,这里挂了好几个彩色的玩偶,吸引着姬云瑞的全部注意力。
姐弟俩的互动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杜文茵在和姬景行闲聊。
“端午刚过,外面就开始见蚊虫了。还是知礼心细,早早缝制了小蚊帐给瑞儿挂上。我怕熏艾的味道呛着瑞儿,又怕他被叮咬,挂上帐子倒是能放心带他去花园里玩儿了。”
“那便好。有她们尽心,阿茵只管养好身体就是。今年没能带你去踏青游玩,有些可惜,你再养些日子,到时候天气也热了,倒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大相国寺走走。你和瑞儿在不知院里住几日也无妨,权当消暑。”
“今日张御医说我已经康健了,会客招待都是无碍的。再有十日就是瑞儿的百日宴,母亲和弟妹已经安排得妥帖,我倒成了甩手掌柜。”
“母亲仔细,你只管躲清闲就是。父亲那日准备了不少珍品,连新收到的《松江急就章》摹本都要拿出来,虽然不是真迹,但父亲说有些“相众而形一”的意味,到时咱们好好看看。”
说到书法,姬景行想起来了女儿。
“明儿,弟弟百日宴以后,就去和三叔学字吧?”
这还是姬景昇今日找他提的。
祝家的嫡孙祝星河今年五岁,开蒙已经两年,如今正合适开始练字。姬景昇的字画又有些名声,郭氏便来找小姑子祝氏商量,想让儿子来跟着学。还送了好笔好磨,并一块祝家老爷收藏的端砚。
不论是丰厚的拜师礼,还是被人慕名来拜师的成就感,姬景昇都没办法拒绝。姬景昇就这么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
书法得一笔一划练起,姬景昇对做老师这件事情很新鲜,认真得做了教学计划。看着准备好的一小叠字帖,姬景昇想起来了侄女。他当年可是想过“教侄儿书画”的,虽然不是侄儿是侄女,但他的喜爱是一样的。
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不费更多事。妻子说得有些道理,左右侄女儿聪慧,现在都认得数字、会对照账本简单算数了,干脆一起教着吧。
于是姬景昇就来和哥哥商量了。
侄儿百岁宴那日,妻子娘家的侄子会过来行拜师礼。若是兄嫂答应,侄女第二日过来正好一起习字。
姬景行有些意动,让女儿习字养养性子挺好。都是小孩子,算起来还是亲戚,避讳的事情还早,不用顾虑。就在自己家里学,安全问题也无需担心。早点就早点,也不求女儿练成什么大家,陶冶性情就好。
姬昭明可不愿意:“父亲,母亲,女儿才两岁啊!”
祝氏比较赞同丈夫,笑着鼓励女儿:“明儿快有两岁半了,都能帮娘亲看账本,写几个字而已,一定难不到明儿。”
“可是我才这么小,拿不动笔的!”
姬景行继续鼓励道:“等你弟弟三岁时候也是要开蒙的,明儿不要躲懒。而且爹爹也不是要你每日练很久,先学着,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慢慢来就好。”
这父亲,不知道到底是佛系还是在鸡娃。
姬昭明思索一会儿,决定同意。早晚都要学,自己注意好劳逸结合就是了。
“那行吧。但是父亲休沐的时候,我还是想去无名山找圆明大师。”自由必须得争取。
姬景行听完觉得好笑,女儿惦记的竟然是还要出去玩。
“好,没打算拘着你。但学的时候也要认真,不要辜负你三叔的用心,知道了吗?”
“是,女儿一定好好学。”
姬昭明的正式开蒙进入倒计时,圆明大师对此表示非常开心。日后相处时,圆明对此更是表现出了很大热情,直至姬昭明在佛前供了份自己写的心经……
当众人流传大相国寺的最新神迹——圆明大师坐禅时得菩萨授经时,姬昭明才明白过来。有些后怕,圆明还专门与她喝了一下午的茶,自那以后,姬昭明和圆明大师倒是更加亲近了。:(3/3)
引得主持惊讶得看他。
“见死不救,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14章 神佛于众生中修行
第(3/3)页
才是最大的忌讳。”
“行善不是为了回报,甚至不必记得。”
圆明拿着心经回了他的不敢居去。主持在心中反复念叨这两句话,然后对佛祖行过顶礼,就坐在蒲团上开始诵经了。
姬昭明在马车上颠了一路,才后知后觉,自己好像在圆明面前露了馅。两岁小孩从哪儿学完整的心经?三岁背唐诗百兽都能算神童,她两岁背几百字的心经,好像有些过头。回想起来,临走那会儿圆明的笑容特别意味深长啊。
姬昭明这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关于心经的起源,那是人家唐玄奘翻译的,这时空的文明进程可能还不如唐朝呢,哪来的心经?
重点根本就不是她能背多少字。要不是圆明拦在那里,主持说不定能在殿里添个莲花台,把姬昭明放上去供着。
不过圆明也已经在计划着,要忽悠她手写一份心经了。看得出姬小施主不想宣扬,但也是并不介意流露出真经的样子,那就让大相国寺借光吧……虽然彼此没有师徒缘分,还是很有默契的嘛。
姬昭明并不知道,自己今日和圆明达成了一次“传道约定”:她提供内容,圆明帮她抹去痕迹。
她正在和家人展示新带回来的礼(报)物(酬)。
不过她弟弟姬云瑞对这样礼物没什么兴趣,和父母一起逗了半天,都没什么反应。
“不识货。”姬昭明笑着把手串挂在摇床的玩具架上,这里挂了好几个彩色的玩偶,吸引着姬云瑞的全部注意力。
姐弟俩的互动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杜文茵在和姬景行闲聊。
“端午刚过,外面就开始见蚊虫了。还是知礼心细,早早缝制了小蚊帐给瑞儿挂上。我怕熏艾的味道呛着瑞儿,又怕他被叮咬,挂上帐子倒是能放心带他去花园里玩儿了。”
“那便好。有她们尽心,阿茵只管养好身体就是。今年没能带你去踏青游玩,有些可惜,你再养些日子,到时候天气也热了,倒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大相国寺走走。你和瑞儿在不知院里住几日也无妨,权当消暑。”
“今日张御医说我已经康健了,会客招待都是无碍的。再有十日就是瑞儿的百日宴,母亲和弟妹已经安排得妥帖,我倒成了甩手掌柜。”
“母亲仔细,你只管躲清闲就是。父亲那日准备了不少珍品,连新收到的《松江急就章》摹本都要拿出来,虽然不是真迹,但父亲说有些“相众而形一”的意味,到时咱们好好看看。”
说到书法,姬景行想起来了女儿。
“明儿,弟弟百日宴以后,就去和三叔学字吧?”
这还是姬景昇今日找他提的。
祝家的嫡孙祝星河今年五岁,开蒙已经两年,如今正合适开始练字。姬景昇的字画又有些名声,郭氏便来找小姑子祝氏商量,想让儿子来跟着学。还送了好笔好磨,并一块祝家老爷收藏的端砚。
不论是丰厚的拜师礼,还是被人慕名来拜师的成就感,姬景昇都没办法拒绝。姬景昇就这么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
书法得一笔一划练起,姬景昇对做老师这件事情很新鲜,认真得做了教学计划。看着准备好的一小叠字帖,姬景昇想起来了侄女。他当年可是想过“教侄儿书画”的,虽然不是侄儿是侄女,但他的喜爱是一样的。
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不费更多事。妻子说得有些道理,左右侄女儿聪慧,现在都认得数字、会对照账本简单算数了,干脆一起教着吧。
于是姬景昇就来和哥哥商量了。
侄儿百岁宴那日,妻子娘家的侄子会过来行拜师礼。若是兄嫂答应,侄女第二日过来正好一起习字。
姬景行有些意动,让女儿习字养养性子挺好。都是小孩子,算起来还是亲戚,避讳的事情还早,不用顾虑。就在自己家里学,安全问题也无需担心。早点就早点,也不求女儿练成什么大家,陶冶性情就好。
姬昭明可不愿意:“父亲,母亲,女儿才两岁啊!”
祝氏比较赞同丈夫,笑着鼓励女儿:“明儿快有两岁半了,都能帮娘亲看账本,写几个字而已,一定难不到明儿。”
“可是我才这么小,拿不动笔的!”
姬景行继续鼓励道:“等你弟弟三岁时候也是要开蒙的,明儿不要躲懒。而且爹爹也不是要你每日练很久,先学着,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慢慢来就好。”
这父亲,不知道到底是佛系还是在鸡娃。
姬昭明思索一会儿,决定同意。早晚都要学,自己注意好劳逸结合就是了。
“那行吧。但是父亲休沐的时候,我还是想去无名山找圆明大师。”自由必须得争取。
姬景行听完觉得好笑,女儿惦记的竟然是还要出去玩。
“好,没打算拘着你。但学的时候也要认真,不要辜负你三叔的用心,知道了吗?”
“是,女儿一定好好学。”
姬昭明的正式开蒙进入倒计时,圆明大师对此表示非常开心。日后相处时,圆明对此更是表现出了很大热情,直至姬昭明在佛前供了份自己写的心经……
当众人流传大相国寺的最新神迹——圆明大师坐禅时得菩萨授经时,姬昭明才明白过来。有些后怕,圆明还专门与她喝了一下午的茶,自那以后,姬昭明和圆明大师倒是更加亲近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