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位爱好种田的少女在想什么,他更好奇的是那位张二翁。



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但不要以为农民的地位就高。这个农不是农民,而是农业生产,是粮食。



朝廷重农,重视的也是粮食生产, 而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皇帝亲自参与春耕,也只是表示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重视农夫。



至于农民,那就是两条腿的牲口。



说的直白点,农业很重要,从事农业生产却是低贱的工作, 自古以来皆然。



所以,愿意亲自耕田并把它作为乐趣的上层阶级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陈景恪虽然没有深入学过生物学知识, 但前世义务教育加上农村出身,他对农业还是有基本了解的。



知道一些培育良种、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



当然,他也只是知道大致是怎么回事儿,具体该如何实现,就需要专门的人去研究了。



他托人打听了许久,始终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人才。



所谓经验丰富的老农,也只能根据经验按部就班的种田,对于培育良种之类的几乎一窍不通。



虽然不知道张娉的二翁对农业的研究具体有多深,但道士加豪族的身份,只要他潜心在这方面做过研究,水平都不会差。



如果把他找过来一起研究,应当能初步建立一个农业研究工作室。



不指望能研究出杂交水稻这种级别的农作物,只要能改良一下常规作物就可以了。



即便亩产只能提高一公斤,全国那么多土地加在一起就是个庞大的数字, 能多养活几十万人。



而且他还有更长远的计划, 北美的那些良种可不是每一种都能马上就高产的, 需要一定改良才行。



比如土豆, 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欧洲人用一百多年才培育出耐寒高产的品种。



传入中国后土豆也受到冷遇,只有少数干旱山区才会种植,更普遍种植的还是玉米和红薯。



原因很简单,土豆品种未改良产量低,红薯和玉米天生产量就高不需要改良。



想在大唐推广土豆,就必须花时间进行品种改良。



有人或许会说了,有水稻、小麦、红薯、玉米,干啥要费那么大功夫培育土豆。



正常来说确实不需要,可华夏民族的脚步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比如将来进军北海(贝加尔湖)乃至更北方的疆土,土豆就成了必备品。



这些东西提前准备好,等将来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少死许多人。



本来他还在想,要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就问李世民要,没想到人就来了。



不过还不急,大家才刚认识就邀请人家过来摆弄庄稼有点不合适,先把关系打好再说。



于是他对张娉就更加热情了,态度好的不得了。



而张娉呢, 她接触陈景恪的目的本来就不单纯,现在又觉得两人是知己,想法就更多了。



当她有了某些想法,陈景恪的示好在她看来自然就变了味道。心中可谓又是羞怯,又是高兴。



两个小侍女倒也没有多想,不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章节目录

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见月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见月明并收藏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