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本上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是如蜀道一样,运输很是不方便,还不如走海路。



甚至相比于蜀道,闽道之难更甚,李白是没有走过闽道不然肯定会留下“闽道难,更甚于蜀道”的评价。



李白一生潇洒恣意,好任侠,喜纵横,仗剑远游,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去过100多座城市。



另外两位大文豪杜甫和苏轼同样好游历远方,这三位大文豪的足迹加起来遍布了当时中原王朝统治的所有区域,江西、浙江、两广都到过,但就是没去过福建,可见交通之闭塞。



除了交通闭塞外,让福建成为兵家不争之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战略上极不划算。



福建以七山二水一田著称,平原地形很少,都集中在沿海一线。



具体来说就是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地区、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区和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漳州地区。



虽说福建还有“一田”存在,但这些区域的缺点是都没有纵深,没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那种大集散地。



离开了沿海,福建内陆就全部都是山区,路也是难走的转山路,经济带小,商业农业都不发达,最重要的是农耕潜力小,重农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的。



当然像南宋、元朝重视商业的朝代,福建曾有一段时间很风光,被统治者所看重。



但到了明朝清朝,恢复重农抑商政策后,福建就再一次被统治者所忽略了。



总结起来,福建多山少田,不盛产粮食,也缺乏自然资源,中原王朝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通常来说,中原统治者占领几块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块后,就不会再往深山腹地继续延伸势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侵华日军也主动避开了这些地区,这也是这些地区会形成客家人聚集区的主要原因。



福建的这些特点在中原王朝看来可能是劣势,但如果反过来看,站在明郑的立场上却全部都是优势。



陆路不通,那简直太完美了,在东宁有海峡阻挡,在福建有重重大山阻碍,这都是明郑用来抵御清军的天然屏障。



这次对杰书大军的抵御就是很好的体现,在重重山区中行军苦累,清军的补给跟不上,士气持续低落,体力不断消耗。



同时崎岖的丘陵山地中只能分兵而行,大军极难聚合通行,这些在明郑的立场上看都是优势。



海上的优势就更明显了,依靠强大的水师战舰,明军进可攻击伪清其余沿海省份,退可阻止清军从海路入侵福建,西山东海,与中原腹地隔离,堪称是完美的根据地。



(https:x/96_96022/713126331htl)



:x。手机版阅读网址:x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id=10462&cid=10049191&ajax_request=1');" class="btn-addbs">『加入书签,方便阅读』</a>(2/2)

章节目录

我乃郑氏四代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四联折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四联折圭并收藏我乃郑氏四代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