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城是座小城。湘军抵抗很顽强,与右二军陆战队员展开巷战。

崇阳城东有一座要隘名叫白霓桥,与崇阳互为犄角,由吴坤修的弟弟吴修凯率领。

惊闻右二军猛攻崇阳,吴修凯当即率领一千五百湘军增援崇阳。

白霓桥和崇阳中间隔有一条大河—陆水,右二军铁甲舰在陆水上不断巡游,阻止湘军渡河。同时,右二军在陆水西岸预设一千兵马,防止吴修凯的湘军渡河。

吴修凯部湘军在渡河时伤亡很大,只能放弃渡河,眼睁睁地看着右二军攻入崇阳。城内硝烟四起,吴修凯心如刀割,却无可奈何,只得引兵撤回白霓桥,与通山方向的田兴恕部湘军加强联系。

崇阳这边,右二军既有武器优势,又用三三制战术,打得湘军毫无还手之力。战至傍晚,右二军陆战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县城。

湘军守将吴坤修见势不对,乘着夜色,率领数百名残军打开北门,向城北方向逃去。

右二军已提前在北门外埋伏好兵力。湘军残军出城时,又免不了被右二军杀伤一番。只是夜色诲暗,右二军伏兵未能大量杀后余生,抱头痛哭,决定与田兴恕联成一体,或攻崇阳、或攻通山。两军联合,可得七千人马,方有可能夺下崇阳或者通山。

只要能夺下一城,湘军就有退路,不至于被复兴军切断粮草、退路。

吴坤修负责守崇阳,自然主张攻崇阳。田兴恕一直在通山与复兴军对峙,自然主张进攻通山。两人谁也不能劝服对方。

就在他们争执不休的时候,复兴军南路军主力已经悄然而至。

南路军又分左、中、右三路。

右路由左七军第四师两千人、太平军陈玉成部六千人组成,以第四师师长程险峰为统领。右路军沿长江沿岸,主佯攻,牵制武昌城外的湘军主力。

中路为主力,由左七军军长冯桂芳亲自率领,包括左七军直属部队、第二师大部、第四师一部、太平军杨辅清部,共有人马一万八千人。

中路军从建昌府出发,乘船沿修水逆流而上,直至赣西边城义宁州。主路军在义宁州停船上岸,走小道翻越幕阜山,直插湘军敌后。

幕阜山位于鄂、湘、赣三省交界处,山高路险,绵延数百里,不适合大部队七军的作战效能为湘军陆师的两至三倍,右二军的作战效能为湘军水师的四至五倍。

因此,吴捷敢于率领五万精锐发动二次西征。根据军事部作战处的兵棋推演,要想消灭湘军主力,实施迂回包抄战略是最优选择。

1856年江西之战后,吴捷对复兴军再次改革。通过整风运动,部队听党指挥的自觉性、军令执行力、组织纪律得到极大提高。

另外,他在首长机关引入军棋推演技术,着重提高各级参谋班子推演作战战略、制定作战计划的能力。

复兴军参谋部指挥打仗的标准流程是:

根据首长意图,使用军棋推演不同作战方略,从中选择最优解。确定作战方略后,由参谋班子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作战计划细化分解到团一级,必要时可细化到营、连一级。

各师、团机关拿到作战计划后,再根据各兵种的《作战条令》、《操典》,指挥本部部队打仗。

这种作战标准规范,已经接近二战时的水平。复兴军奇袭湖北蒲圻县、崇阳县,正是严格按照作战计划、《右二军作战条例》、《水兵操典》执昌方向撤退,与湘军主力汇合。

倒是田兴恕年轻气盛,并不服输,指挥“虎威常胜军”奋勇抵抗。“虎威常胜军”多为湘西苗人,打仗不怕死。

然而,复兴军已经全面换装1854-2式步枪,又列装了1857式多管自动机枪。尽管没有重火炮,复兴军还是打得“虎威常胜军”落花流水。

田兴恕重伤被俘,余部仓皇撤往武昌方向。

章节目录

晚清第一枭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左茂行并收藏晚清第一枭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