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尤其是,他的家眷都在天京事变中被屠,为他博得时人的同情。
翼殿的兵马基本都集中在皖北,主要分布在安庆府、六安府、庐州府三地。除了翼殿本部兵马外,还有赖裕新、彭大顺等新近归附石达开的人。
段立刚在桐城自立,却并未依附石达开,而是招兵买马,隐然要另立旗帜。
11月初,吴捷派杨宜清前往桐城,要求段立刚立即取消独立,回归东殿。杨宜清是杨秀清生前认的义弟,此刻在杨辅清军中担任偏将。
段立刚甚是礼遇杨宜清,反而劝说杨宜清入伙。他说:
“国宗兄,吴捷虽为东殿旧部,既不信教,也非平在山老兄弟,却自封为东殿盟主,挟天子以令天下。国宗兄为老东王兄弟,名正言顺,何不随我一起起事,召集东殿各部,树立东殿法统,再壮东殿声威?”
杨宜清随杨辅清一起进京靖难,途中见识到吴捷兵马之强,自知段立刚这种小喽啰决非吴捷对手。他苦笑道:
“老弟,识时务者为俊杰。吴捷已被幼天王封为楚王,又是东殿盟主。即便是国宗杨辅清兄,亦对他恭敬得很。若没有吴捷,咱们东殿哪能为老东王报仇?哪能继续执掌天国牛耳?”
段立刚冷笑道:“兄弟我只知道,老东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只效忠老东王一人。他吴捷都不是平在山老兄弟,凭什么把持东王府?那个两岁大的傅尧,都不姓杨,吴捷凭什么拥立他做幼东王?”
傅尧的姓氏至今没有改为杨姓,天京军民对此议论纷纷,敢怒不敢言。
并非是吴捷不愿改姓。只因傅善祥死活不肯改姓,一哭二闹三上吊。吴捷也不好强职求,撤去了她的天京支部主任一职,改由康可铨接任,统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336章 平叛
第(3/3)页
领导东王府内务。
段立刚敢于拒绝杨宜清的劝降,也并非狂妄无备。他以桐城为根据地,而桐城地居安庆之北。吴捷想要讨伐段立刚,必须经过石达开的防区。
石达开正在闹独立,段立刚又刻意与石达开交好。吴捷那边但有什么风吹草动,段立刚可以撤入石达开的营中,也可以撤入桐城以西的大别山区。
对付段立刚这样的跳梁小丑,吴捷自然费不着劳师远征。他令骑兵师副师长姜铖率领了一支轻骑,穿过安庆,迅速突入桐城。
姜铖原是吴捷的亲兵。他只带了一百轻骑,伪装成捻子,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桐城城下,声称要投奔段立刚。
段立刚在桐城举事后,前来归附的太平军并不多,只有区区千余人,多为流离失所的流民。骑兵是当时的机动部队,姜铖率一百骑兵来归,段立刚十分高兴。
来桐城之前,段立刚本是东殿尚书,一直在东王府做文官,对兵事不熟。他见姜铖的骑兵参差不齐,只携带了刀矛弓箭等冷兵器,打扮与普通捻子相似,便放下心来。
为以防万一,段立刚要求姜铖只带两个随从入城。姜铖佯怒,说道:
“段将军,小人有心投奔归附,奈何将军如何猜忌,如何成就大事?你怀疑我是奸人,我还怀疑你图谋我呢?算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姜铖引军欲走。段立刚尚且立在城头,他正缺少骑兵部队,一听姜铖要走,当
翼殿的兵马基本都集中在皖北,主要分布在安庆府、六安府、庐州府三地。除了翼殿本部兵马外,还有赖裕新、彭大顺等新近归附石达开的人。
段立刚在桐城自立,却并未依附石达开,而是招兵买马,隐然要另立旗帜。
11月初,吴捷派杨宜清前往桐城,要求段立刚立即取消独立,回归东殿。杨宜清是杨秀清生前认的义弟,此刻在杨辅清军中担任偏将。
段立刚甚是礼遇杨宜清,反而劝说杨宜清入伙。他说:
“国宗兄,吴捷虽为东殿旧部,既不信教,也非平在山老兄弟,却自封为东殿盟主,挟天子以令天下。国宗兄为老东王兄弟,名正言顺,何不随我一起起事,召集东殿各部,树立东殿法统,再壮东殿声威?”
杨宜清随杨辅清一起进京靖难,途中见识到吴捷兵马之强,自知段立刚这种小喽啰决非吴捷对手。他苦笑道:
“老弟,识时务者为俊杰。吴捷已被幼天王封为楚王,又是东殿盟主。即便是国宗杨辅清兄,亦对他恭敬得很。若没有吴捷,咱们东殿哪能为老东王报仇?哪能继续执掌天国牛耳?”
段立刚冷笑道:“兄弟我只知道,老东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只效忠老东王一人。他吴捷都不是平在山老兄弟,凭什么把持东王府?那个两岁大的傅尧,都不姓杨,吴捷凭什么拥立他做幼东王?”
傅尧的姓氏至今没有改为杨姓,天京军民对此议论纷纷,敢怒不敢言。
并非是吴捷不愿改姓。只因傅善祥死活不肯改姓,一哭二闹三上吊。吴捷也不好强职求,撤去了她的天京支部主任一职,改由康可铨接任,统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336章 平叛
第(3/3)页
领导东王府内务。
段立刚敢于拒绝杨宜清的劝降,也并非狂妄无备。他以桐城为根据地,而桐城地居安庆之北。吴捷想要讨伐段立刚,必须经过石达开的防区。
石达开正在闹独立,段立刚又刻意与石达开交好。吴捷那边但有什么风吹草动,段立刚可以撤入石达开的营中,也可以撤入桐城以西的大别山区。
对付段立刚这样的跳梁小丑,吴捷自然费不着劳师远征。他令骑兵师副师长姜铖率领了一支轻骑,穿过安庆,迅速突入桐城。
姜铖原是吴捷的亲兵。他只带了一百轻骑,伪装成捻子,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桐城城下,声称要投奔段立刚。
段立刚在桐城举事后,前来归附的太平军并不多,只有区区千余人,多为流离失所的流民。骑兵是当时的机动部队,姜铖率一百骑兵来归,段立刚十分高兴。
来桐城之前,段立刚本是东殿尚书,一直在东王府做文官,对兵事不熟。他见姜铖的骑兵参差不齐,只携带了刀矛弓箭等冷兵器,打扮与普通捻子相似,便放下心来。
为以防万一,段立刚要求姜铖只带两个随从入城。姜铖佯怒,说道:
“段将军,小人有心投奔归附,奈何将军如何猜忌,如何成就大事?你怀疑我是奸人,我还怀疑你图谋我呢?算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姜铖引军欲走。段立刚尚且立在城头,他正缺少骑兵部队,一听姜铖要走,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