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当下之感,和老师《内篇》之言一致。”
“而我正心之中又多了仁德,故此我心暖热。”
“这即是仁心炙热。”
“胥先生曾说,凡有仁心者,不因世态而改性, 一意固守仁道。”
“成仁者,身可杀,心不得诛,道不能毁,即‘仁者无敌’所在。”
“如今我感受到仁义之温,君心气神通, 见身性流光……”
“此正心境地与之前明经境, 真是天差地别。”
“如‘入学’到‘成学’……”
“学业有成,还要笃行不怠,便是第三重境‘乾道’。”
“乾道者,君子终日乾乾。”
……
通达正心后,刘彦细细体会感悟内在变化。
最直观之感,便是心窍暖热。
过去他能做到‘心见’,以自己之心见他人之心。
亦能做到‘观念’,即是‘以不动心,见心念动’。
但他不能时常感知自心温度。
人之所以感知心冷心热,在于人情的变化。
受伤时知‘心冷’,感动时知‘心热’。
而刘彦现在,能在感情未动之时,而知‘君心炽热’。
其温来自只剩一盏文灯明亮心窍。
那些文光全部浸入身性, 如水浇筑田地,而非从身体中消失。
现在他根性得文光水润,以后便能自然生长,而且根源可以储水了,积攒文光不再受限制。
刘彦之所三千文光合根性,是因为三千文光是明经的瓶颈。
达到三千之数心窍就饱和了,即是‘明经圆满’。
所以需要正心明德,以三千文光浸润身性,使身性产生俱备【德】,有德有容,有容乃大。
今后,他可心窍只存一盏明灯。
明悟道理所得文光可储于身性之中,把根性作为蓄水之地,亦能借着文光不断的温养德性,明明德。
“翻山见通途,道路宽阔了。”
睁开眼眸,刘彦一语抒发。
他起身推开书房门,背手而立,门前望天。
眼眸与日相映,身气与风交汇,上下与自然融合,给人予正和静的感受。
南房众女止住话音,众眸透过门窗聚于此君身上。
三郡主神目如洗,刷去神灵中刘世才旧貌,换成当下所见新貌。
与妹道:“他神气德行俱新,必是通达所致,此时观君子顶天立地,乃正心之故。不想你自悟明德了。”
“可惜爹爹失了人情!”
刘彦闻言笑道:“人来即是情义,何故言失?不知师兄要考我什么?”
三郡主说:“父亲出了四题两问,四题分别
“当下之感,和老师《内篇》之言一致。”
“而我正心之中又多了仁德,故此我心暖热。”
“这即是仁心炙热。”
“胥先生曾说,凡有仁心者,不因世态而改性, 一意固守仁道。”
“成仁者,身可杀,心不得诛,道不能毁,即‘仁者无敌’所在。”
“如今我感受到仁义之温,君心气神通, 见身性流光……”
“此正心境地与之前明经境, 真是天差地别。”
“如‘入学’到‘成学’……”
“学业有成,还要笃行不怠,便是第三重境‘乾道’。”
“乾道者,君子终日乾乾。”
……
通达正心后,刘彦细细体会感悟内在变化。
最直观之感,便是心窍暖热。
过去他能做到‘心见’,以自己之心见他人之心。
亦能做到‘观念’,即是‘以不动心,见心念动’。
但他不能时常感知自心温度。
人之所以感知心冷心热,在于人情的变化。
受伤时知‘心冷’,感动时知‘心热’。
而刘彦现在,能在感情未动之时,而知‘君心炽热’。
其温来自只剩一盏文灯明亮心窍。
那些文光全部浸入身性, 如水浇筑田地,而非从身体中消失。
现在他根性得文光水润,以后便能自然生长,而且根源可以储水了,积攒文光不再受限制。
刘彦之所三千文光合根性,是因为三千文光是明经的瓶颈。
达到三千之数心窍就饱和了,即是‘明经圆满’。
所以需要正心明德,以三千文光浸润身性,使身性产生俱备【德】,有德有容,有容乃大。
今后,他可心窍只存一盏明灯。
明悟道理所得文光可储于身性之中,把根性作为蓄水之地,亦能借着文光不断的温养德性,明明德。
“翻山见通途,道路宽阔了。”
睁开眼眸,刘彦一语抒发。
他起身推开书房门,背手而立,门前望天。
眼眸与日相映,身气与风交汇,上下与自然融合,给人予正和静的感受。
南房众女止住话音,众眸透过门窗聚于此君身上。
三郡主神目如洗,刷去神灵中刘世才旧貌,换成当下所见新貌。
与妹道:“他神气德行俱新,必是通达所致,此时观君子顶天立地,乃正心之故。不想你自悟明德了。”
“可惜爹爹失了人情!”
刘彦闻言笑道:“人来即是情义,何故言失?不知师兄要考我什么?”
三郡主说:“父亲出了四题两问,四题分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