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回挑个好日子再来,我定帮你说。”



虎儿觉得是这个理,便不埋怨二姐,道:“我要有你这细心眼就好。”



二郎娘子笑颜挽手妹子,说:“你若能得抬举,进大官人府上当个丫鬟,不出三年也能得好心眼!”



“以后我还要高攀妹妹哩。”



虎儿听着高兴,兴兴说这事。



……



十几里外东乡,柴烟四起,乡里烟火气浓郁。



男子大多都上山拾柴,女子、老人、家小多在忙活。



要说往年冬日,乡里也无活计可忙。



乡人生计,全靠上山捡柴。



但今年乡里添了营生,各家捡来的柴枝不挑城里卖了,只供自家或乡邻使。



其原因就在‘汤圆’,亦多亏于太公指点。



当初制作汤圆方子一张榜,太公就瞧出里面营生,劝说东乡人做汤圆售卖,告知他们‘此乃一门长久生活计,做得好衣食无忧!’



开始只有几家尝试,怕手艺不行,不敢去城里卖,只在乡集上售。哪知生意极好。



乡里人一看就都做起汤圆,各家各户围绕汤圆讨活。



于太公又指点他们,别都在一处卖,各家分散开。



手艺好的包汤圆,手艺差的磨面粉,把乡亲一个个分散开,都不抢彼此营生,还能抱成一团经营。



小半月下来,乡人挣到银子,生活比往年都好。



今日刘奉义来到,乡人们喜气洋洋,多家煮汤圆想请君品尝。



此时,他和万山、太公、匡娘在周慕白家做客。



小院外乡人并肩接踵,周生父母在灶房煮汤圆。



他家也打算干此营生。



前两日商定婚事,于太公拿出二十两银做陪嫁,让亲家去杭州寻铺开买卖、卖汤圆,叫女儿以后过去帮衬。



周家三口各都应承,听从太公指点。



周母端来汤圆,刘彦、万山起身相接,先后品尝一个后夸赞,屋内气氛其乐融融。



刘彦说:“慕白与匡娘成亲时,我当来道贺吃喜酒。”



“乡人以汤圆为营生,我亦乐见。今日不能白吃东乡美味,请慕白取来文房四宝一用。”



周生一听便知奉义要留墨宝,转身回房去拿。



待白纸铺桌,毛笔沾墨,刘世才运笔写下【东乡汤圆】四字。



四字未降真学,不是他吝惜文光,而是上次李家贺帖失窃,给他提了个醒。



不能乱赠文光,以免给受赠之家带来祸事。



但这四字,他却写得用心,字法透出字意。



东乡生员看后称赞,于太公点头拂须。



匡娘笑道:“奉义吃东乡汤圆,又送【东乡汤圆】,当传为典故佳话。”



“这墨宝非赠我家,乃赠全乡百姓,不如做成匾额,挂在乡里祠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聊斋狐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士心本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士心本尊并收藏聊斋狐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