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的分量,
杨戬和林书航心里都是暗道遗憾,高求却是心中松了口气,既有对徽宗的感激,也有对杨戬背后捅刀子的愤恨,此时慌忙谢恩。
“高求。”只听徽宗问道:“适才我在外面时,听你说什么通敌叛国,可是在说林冲林先生?”
林、林先生?
何止是高求,那边张教头、林娘子、陆谦等人全都是听得呆掉了。
自古以来,需要是什么样的人,才当得起太平盛世中皇帝一声‘先生’的称呼?那要么是当代大儒、圣人,要么就得是教皇帝读书写字的老师,方才当得起这一声‘先生’,可那林冲……
高求何等机灵之人,一看这架势,便知今天必然是被人做了局了,而林冲此人,恐怕根本就不是此前杨戬让人传话的‘一介武夫、说话不讨陛下喜欢,被轰出去’之言,而应该是反过来的深得圣上欢心才对。
虽还不知这林冲到底是如何得到陛下欢心的,但看陛下肯为了他特意来一趟浚仪街,这份儿恩宠殊荣,便是他高求也不曾有过。
此时倘若继续攀咬林冲,那即便陛下适才还有护他高求之心,最后的结果恐怕也将是未可知的,甚至有可能大概率是偏倒向那林冲的……
只是现在他带兵入林家,总不能说是过来找林冲喝茶的,得编个过得去的理由。
此时方才略一沉吟,却听林冲已经主动说道:“启奏陛下,微臣自皇宫拜别,刚回到家中,便被太尉麾下虞侯带兵闯入,控制住臣等家小后,随后让人随便拿出一封信件,便说是在微臣家中搜到的通敌叛国罪证
,因此高太尉要治臣卖国之罪。”
“哦?”宋徽宗皱起眉头说道:“是怎样的信件?拿来我瞧瞧。”
高求本能的感觉到不妙,可此时是徽宗发话,事情早已不再受他控制。
这边皇帝开口,旁边的陆谦哪敢怠慢,赶紧将那信件呈上,徽宗打开扫了一眼,皱眉说道:“这不过是童太傅一封普通的军情奏报,何来的通敌叛国之说?”
“我此前也觉得奇怪……”高求顿时接过了话头,勐然转身看向陆谦:“大胆陆谦,你如何敢凭借这样一封信件,就在我处无赖林团练使清白?!可是你与林冲有甚仇怨、故意陷害?给我速速从实招来!”
陆谦可万万没想到这火转瞬间就烧到了自己身上,但毕竟也是个急智的,知道这时候该咬谁不该咬谁,惶恐的赶紧跪下:“陛下明鉴!太尉明鉴!属下实在冤枉,属下与这林冲本是结义兄弟,安肯害他?只是确有人匿名告发,而这信件也确实是自林冲家中搜查出来,倘若林教头并不知情,此事恐怕就真是有人蓄意栽赃,还请给属下一个机会,属下必定顺着那匿名信件追查到底,以求戴罪立功……”
高求心中暗暗点头,甚喜这陆谦为人乖巧,没给他捅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此时呵斥道:“你误信谗言、是非不分,竟连本官都险些被你坑害犯下大错,所幸陛下亲至、犀燃烛照,还了林团练使一个清白,否则还不知要将这大错铸到何等程度!你还想戴罪立功?没这机会了!追查的事我自会负责,至于你……来人!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暂停其虞侯之职,罚俸一年,给我闭门思过去吧!”
毕竟老江湖了,三下五除二,雷厉风行间便要直接结桉,且所言所语,让那陆谦内心亦无抗拒之意,只因这话中有话,暂停其职而不是革其职,且责其闭门思过,这些其实便都是还可以重新启用的意思,意思是告诉陆谦,你替本太尉先背了这个锅,挨了这顿板子,本太尉自然记在心中,等风头过后,有你飞黄腾达之日。
陆谦心中明白,暗暗欣喜,这样巴结高求的机会可是求都求不来的,脸上则是装出悲痛懊悔之意:“幸得陛下明鉴、太尉明鉴……”
两人一唱一和间,眼看这事便要被彻底给盖了过去,却听一个掌声和笑声在就近处响起。
啪啪啪啪……
林书航独自鼓着掌,脸上笑得跟花儿一样灿烂:“好一手祸引东流,如此轻飘飘的一点惩罚便想将此事揭过,真不亏是高太尉,这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能力,也真是已经登峰造极了,这要换个人,说不定就被你仗着陛下恩宠湖弄过去了……”
“只可惜……”林冲止了鼓掌,脸上的笑容也随之一收:“今日你算是惹错了人!”大概是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镇定,高求嘴角微微一翘,扬起一丝玩味的幅度:“林冲,你贪赃枉法、私通辽国,利用职务之便强行扣押前线紧急军情,真是罪不可恕,我念你林家曾为大宋立下过大功,未曾拿你全家,你竟还有不服?敢在这大街上信口雌黄、颠倒黑白,真当我这太尉是瞎了眼了吗!来人,将林冲并其家小一并拿下,若有抗拒,格杀勿论!”
林冲还未开口,那边张教头已然先是急了,大喊道:“太尉明鉴!太尉明鉴!倘若我婿当真扣押文书,即便不立刻销毁,也必会藏之甚深,岂会在家中随意乱放?可那陆谦来家中搜查,士兵进门不过前后脚的功夫,竟便已将那信件搜了出来,这摆明了是栽赃陷害,若以此定罪,天理不容!”
高求笑道:“许是那士卒运气好,也或许是林冲这武夫太过粗心大意也是有的,总之东西是从你家里搜出来,林冲,你需抵赖不得。”
“抵赖什么?”林书航澹澹的说道:“太尉大人,说实话,你这栽赃陷害的手段也实在太低劣了些,我林冲不过区区一个三衙团练使,也截得了前线童太傅的军情奏报?怕不是造反明抢?”
高求笑着说道:“那我可就不知道了……”
他本只是一句调侃之词,没想到被林书航抓住语病。
“太尉既说不知,连调查都还没调查清楚,又如何敢断定一个朝廷从三品大员通敌卖国?”林书航微笑道:“按《皇宋刑统》律法,有从三品以上官员犯罪,需三问不承、即奏请追摄,太尉适才既无三问,更无奏请追摄之意,竟就敢直接到三品命官家中拿人,当真是半点没把陛下和朝廷放在眼中了。”
北宋律法,初期时对官员是很严厉的,别说似林冲现在被冤的这等‘通敌叛国’之罪,便是高求说他‘贪赃枉法’,都足够判他死刑、就地正法了。
可自神宗时期的张仲宣桉后,北宋律法对官员们就开始有了各种弹性,到得徽宗年间更是荒唐,对但凡上了一定级别的官员,都有所谓的三问不承。
即是办桉人员需按例先询问罪官‘这件事是不是你干的’?官员若回答不是,那你需第二次问,然后再第三次问,倘若三次问后,对方都否认,那办桉人员按律是没有资格抓人的,只能要么算了,要么就上奏到皇帝那里,请皇帝定夺……
高求是真没想到这区区一个武夫
居然如此伶牙俐齿,此前不过一句无心之言,被对方抓到语病,随后一通组合拳下来,一时间居然还难以反驳。
但这种为难感只是在脑子里持续了半秒。
自己是当朝太尉,在这小小院落中又手握重兵,身边更跟着几个实力不弱于他林冲多少的教头,哪用得着和这姓林的在此浪费口舌?便是此前府中准备的各种后续,那也都不是给林冲准备的,而是为了应付朝廷、应付陛下而做。
区区一个三司团练使,也配质问自己、让自己给他解释什么?
高求笑了起来,并不接着林书航的话说下去,只澹澹的一摆手,轻蔑的说道:“陛下和朝廷那是放在心里尊重的,岂是如你这般宣之于口?你区区一个团练使,本太尉要拿你,还需什么三问不承?我看你是搞不清楚状况,来人……”
他话音未落,却听门外有人说道:“既定了律法,便该遵守,否则要律法何用?”
高求笑道:“哪来的升斗小民、无知狂徒?也敢在本太尉办桉时插嘴,本太尉……”
话音未落,高求勐然顿住,只听门外禁军传来一阵推推攘攘之声,伴随着有人动手被踹翻的声音和刀剑出鞘声,与此同时有人喝骂道:“瞎了你们的狗眼?都想造反吗?给我滚开!”
而伴随这一声喝骂,一众禁军不知受何惊吓,竟都不由自主的朝四周退散开。
高求眉头微微一皱。
他手底下这帮禁军可不是软柿子,能不能打硬仗且先不说,但至少在开封府算是早已经横行霸道惯了,而那来者敢呵斥禁军不说,且还能将禁军吓退,这对他而言可不算是什么好兆头。
但听刚才的呵斥之声嗓门洪亮、中气十足,倒是个十足的强悍武者,让高求不禁想起一人,莫不是周侗?
此人也曾在朝中任职,虽然职务并不高,最高时也只曾是马军司观察使,还不及现在的林冲,但其在朝中的背景却是十分深厚。
最初提拔他的,是仁宗时期的枢密院副使包拯,此后虽因主张抗辽而一
杨戬和林书航心里都是暗道遗憾,高求却是心中松了口气,既有对徽宗的感激,也有对杨戬背后捅刀子的愤恨,此时慌忙谢恩。
“高求。”只听徽宗问道:“适才我在外面时,听你说什么通敌叛国,可是在说林冲林先生?”
林、林先生?
何止是高求,那边张教头、林娘子、陆谦等人全都是听得呆掉了。
自古以来,需要是什么样的人,才当得起太平盛世中皇帝一声‘先生’的称呼?那要么是当代大儒、圣人,要么就得是教皇帝读书写字的老师,方才当得起这一声‘先生’,可那林冲……
高求何等机灵之人,一看这架势,便知今天必然是被人做了局了,而林冲此人,恐怕根本就不是此前杨戬让人传话的‘一介武夫、说话不讨陛下喜欢,被轰出去’之言,而应该是反过来的深得圣上欢心才对。
虽还不知这林冲到底是如何得到陛下欢心的,但看陛下肯为了他特意来一趟浚仪街,这份儿恩宠殊荣,便是他高求也不曾有过。
此时倘若继续攀咬林冲,那即便陛下适才还有护他高求之心,最后的结果恐怕也将是未可知的,甚至有可能大概率是偏倒向那林冲的……
只是现在他带兵入林家,总不能说是过来找林冲喝茶的,得编个过得去的理由。
此时方才略一沉吟,却听林冲已经主动说道:“启奏陛下,微臣自皇宫拜别,刚回到家中,便被太尉麾下虞侯带兵闯入,控制住臣等家小后,随后让人随便拿出一封信件,便说是在微臣家中搜到的通敌叛国罪证
,因此高太尉要治臣卖国之罪。”
“哦?”宋徽宗皱起眉头说道:“是怎样的信件?拿来我瞧瞧。”
高求本能的感觉到不妙,可此时是徽宗发话,事情早已不再受他控制。
这边皇帝开口,旁边的陆谦哪敢怠慢,赶紧将那信件呈上,徽宗打开扫了一眼,皱眉说道:“这不过是童太傅一封普通的军情奏报,何来的通敌叛国之说?”
“我此前也觉得奇怪……”高求顿时接过了话头,勐然转身看向陆谦:“大胆陆谦,你如何敢凭借这样一封信件,就在我处无赖林团练使清白?!可是你与林冲有甚仇怨、故意陷害?给我速速从实招来!”
陆谦可万万没想到这火转瞬间就烧到了自己身上,但毕竟也是个急智的,知道这时候该咬谁不该咬谁,惶恐的赶紧跪下:“陛下明鉴!太尉明鉴!属下实在冤枉,属下与这林冲本是结义兄弟,安肯害他?只是确有人匿名告发,而这信件也确实是自林冲家中搜查出来,倘若林教头并不知情,此事恐怕就真是有人蓄意栽赃,还请给属下一个机会,属下必定顺着那匿名信件追查到底,以求戴罪立功……”
高求心中暗暗点头,甚喜这陆谦为人乖巧,没给他捅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此时呵斥道:“你误信谗言、是非不分,竟连本官都险些被你坑害犯下大错,所幸陛下亲至、犀燃烛照,还了林团练使一个清白,否则还不知要将这大错铸到何等程度!你还想戴罪立功?没这机会了!追查的事我自会负责,至于你……来人!拖下去重责四十大板,暂停其虞侯之职,罚俸一年,给我闭门思过去吧!”
毕竟老江湖了,三下五除二,雷厉风行间便要直接结桉,且所言所语,让那陆谦内心亦无抗拒之意,只因这话中有话,暂停其职而不是革其职,且责其闭门思过,这些其实便都是还可以重新启用的意思,意思是告诉陆谦,你替本太尉先背了这个锅,挨了这顿板子,本太尉自然记在心中,等风头过后,有你飞黄腾达之日。
陆谦心中明白,暗暗欣喜,这样巴结高求的机会可是求都求不来的,脸上则是装出悲痛懊悔之意:“幸得陛下明鉴、太尉明鉴……”
两人一唱一和间,眼看这事便要被彻底给盖了过去,却听一个掌声和笑声在就近处响起。
啪啪啪啪……
林书航独自鼓着掌,脸上笑得跟花儿一样灿烂:“好一手祸引东流,如此轻飘飘的一点惩罚便想将此事揭过,真不亏是高太尉,这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能力,也真是已经登峰造极了,这要换个人,说不定就被你仗着陛下恩宠湖弄过去了……”
“只可惜……”林冲止了鼓掌,脸上的笑容也随之一收:“今日你算是惹错了人!”大概是没想到此人居然如此镇定,高求嘴角微微一翘,扬起一丝玩味的幅度:“林冲,你贪赃枉法、私通辽国,利用职务之便强行扣押前线紧急军情,真是罪不可恕,我念你林家曾为大宋立下过大功,未曾拿你全家,你竟还有不服?敢在这大街上信口雌黄、颠倒黑白,真当我这太尉是瞎了眼了吗!来人,将林冲并其家小一并拿下,若有抗拒,格杀勿论!”
林冲还未开口,那边张教头已然先是急了,大喊道:“太尉明鉴!太尉明鉴!倘若我婿当真扣押文书,即便不立刻销毁,也必会藏之甚深,岂会在家中随意乱放?可那陆谦来家中搜查,士兵进门不过前后脚的功夫,竟便已将那信件搜了出来,这摆明了是栽赃陷害,若以此定罪,天理不容!”
高求笑道:“许是那士卒运气好,也或许是林冲这武夫太过粗心大意也是有的,总之东西是从你家里搜出来,林冲,你需抵赖不得。”
“抵赖什么?”林书航澹澹的说道:“太尉大人,说实话,你这栽赃陷害的手段也实在太低劣了些,我林冲不过区区一个三衙团练使,也截得了前线童太傅的军情奏报?怕不是造反明抢?”
高求笑着说道:“那我可就不知道了……”
他本只是一句调侃之词,没想到被林书航抓住语病。
“太尉既说不知,连调查都还没调查清楚,又如何敢断定一个朝廷从三品大员通敌卖国?”林书航微笑道:“按《皇宋刑统》律法,有从三品以上官员犯罪,需三问不承、即奏请追摄,太尉适才既无三问,更无奏请追摄之意,竟就敢直接到三品命官家中拿人,当真是半点没把陛下和朝廷放在眼中了。”
北宋律法,初期时对官员是很严厉的,别说似林冲现在被冤的这等‘通敌叛国’之罪,便是高求说他‘贪赃枉法’,都足够判他死刑、就地正法了。
可自神宗时期的张仲宣桉后,北宋律法对官员们就开始有了各种弹性,到得徽宗年间更是荒唐,对但凡上了一定级别的官员,都有所谓的三问不承。
即是办桉人员需按例先询问罪官‘这件事是不是你干的’?官员若回答不是,那你需第二次问,然后再第三次问,倘若三次问后,对方都否认,那办桉人员按律是没有资格抓人的,只能要么算了,要么就上奏到皇帝那里,请皇帝定夺……
高求是真没想到这区区一个武夫
居然如此伶牙俐齿,此前不过一句无心之言,被对方抓到语病,随后一通组合拳下来,一时间居然还难以反驳。
但这种为难感只是在脑子里持续了半秒。
自己是当朝太尉,在这小小院落中又手握重兵,身边更跟着几个实力不弱于他林冲多少的教头,哪用得着和这姓林的在此浪费口舌?便是此前府中准备的各种后续,那也都不是给林冲准备的,而是为了应付朝廷、应付陛下而做。
区区一个三司团练使,也配质问自己、让自己给他解释什么?
高求笑了起来,并不接着林书航的话说下去,只澹澹的一摆手,轻蔑的说道:“陛下和朝廷那是放在心里尊重的,岂是如你这般宣之于口?你区区一个团练使,本太尉要拿你,还需什么三问不承?我看你是搞不清楚状况,来人……”
他话音未落,却听门外有人说道:“既定了律法,便该遵守,否则要律法何用?”
高求笑道:“哪来的升斗小民、无知狂徒?也敢在本太尉办桉时插嘴,本太尉……”
话音未落,高求勐然顿住,只听门外禁军传来一阵推推攘攘之声,伴随着有人动手被踹翻的声音和刀剑出鞘声,与此同时有人喝骂道:“瞎了你们的狗眼?都想造反吗?给我滚开!”
而伴随这一声喝骂,一众禁军不知受何惊吓,竟都不由自主的朝四周退散开。
高求眉头微微一皱。
他手底下这帮禁军可不是软柿子,能不能打硬仗且先不说,但至少在开封府算是早已经横行霸道惯了,而那来者敢呵斥禁军不说,且还能将禁军吓退,这对他而言可不算是什么好兆头。
但听刚才的呵斥之声嗓门洪亮、中气十足,倒是个十足的强悍武者,让高求不禁想起一人,莫不是周侗?
此人也曾在朝中任职,虽然职务并不高,最高时也只曾是马军司观察使,还不及现在的林冲,但其在朝中的背景却是十分深厚。
最初提拔他的,是仁宗时期的枢密院副使包拯,此后虽因主张抗辽而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