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韩丽妃一起送到北京的黄美人,当时极为扯淡,被朱棣发现不是处女。仔细审问,居然还堕过胎,且在朝鲜有好几个男友,一个是她的姐夫,一个是她的邻居……



朱棣最喜欢的妃子,是来自朝鲜的权贤妃,可谓六宫宠爱集于一身。



甚至朱棣亲征蒙古,都把权贤妃带在身边。还把权贤妃的哥哥,专门招来中国,超擢提拔为光禄寺少卿。



但红颜薄命,权贤妃入宫一年半就病逝,朝鲜那边记载是被毒死的。只在《明史》留下八个字评价:姿质秾粹,善吹玉箫。



只看朱棣一个皇帝,就有那么多朝鲜嫔妃(朝鲜宫女数量也多),便能理解朝鲜国王,为啥疯狂给赵瀚进献美女了。



那是人家的传统,如果不收下,朝鲜国王反而会害怕:中国皇帝爸爸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第三封奏章:龙虎山张家,请求恢复200亩祭田。



内阁批复为:不予。



赵瀚的朱批加了一行字:不予。若有相关奏章,通通不予,不准再呈内阁,不准再呈君前。朕再看到此类奏章,相关官员严加查办!



这才几年时间啊,什么妖魔鬼怪都往外跳,纯粹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皇帝的工作内容就是这样枯燥无聊,一整个上午,都在批阅奏章当中度过。期间也就站起来,在屋里散步一圈,然后继续坐下批奏章。



难怪会诞生秉笔太监,啥事儿都扔给太监处理,做皇帝的得多么清闲享受啊。



阁臣们也累,内阁的批复,有时会长篇大论。甚至几个阁臣争论不休,最后由首辅来拍板,拟票之后送到皇帝面前定夺。



看到首辅拍板,就知道赵瀚的内阁,采用了明中期的制度。



明代内阁,名字不变,但权力结构变过好几次。



初期的内阁,说白了属于秘书机构,真正的权利在皇帝和尚书那里。于谦都懒得入阁,以尚书的身份,就可以随便使唤内阁。



内阁掌控大权,起于三杨时代。



至嘉靖皇帝时,达到一个权力顶峰,终于可以碾压六部尚书了。至张居正秉政时,达到又一个顶峰,那才叫做真正的权臣。



顶峰之后,就是低谷。



内阁还是内阁,首辅还是首辅,但首辅不能拍板了。嘿嘿,阁臣拥有投票权,哪边票数多就听谁的。



于是党争来了!



既然首辅无法拍板,那咱们就拉帮结派。谁站位子的人多,谁的票数就多,就能够左右内阁,甚至是绕过首辅办事儿。



一旦投票,一旦党争,就是你死我活。



你赞成的,我坚决反对。你想干正事儿,我就给你拆台。



弄倒你一个阁臣,我就可能会多一个。只要多一个,就能多一票,就能左右内阁意见。



这种内阁投票制度,直到崇祯时期才实质终结——表面依旧沿用。



对于崇祯而言,谁说了都不算,只有朕说了才算!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赵瀚不敢让阁臣投票决议,你们内部商量可以,首辅组织投票也行,但最后还是要首辅来拍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