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发展纺织行业啊!



一提起明代的纺织业,便是苏松常湖等江南诸府。



但江西也有四大产棉区和纺织区,即九江、广信、袁州、吉安,其中两个都属于赵瀚的地盘。



万历朝的《吉安府志》记载:“地不蚕桑,衣木棉。”



袁州府在正统朝以前,农民将棉布、苎(麻)布运往安庆赚取粮食代秋赋,非常不方便。正统朝的分宜知县周瑛,请求朝廷以棉布、苎布直接折米充赋,并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一个府的农民,用棉布、麻布代替秋粮上税,可想而知当地的纺织业是很兴盛的。



但是,没有形成江南诸府的规模,也没有出现大型纺织厂,都是织妇在家里自行纺织。



如今赵瀚已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临江府,着重发展药材、冶铁、商贸。



袁州府,着重发展纺织、冶铁、陶瓷、商贸。



吉安府,着重发展纺织、布染、陶瓷、商贸。



赣州府,着重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桐油、木漆、油茶、烟草等等)和商贸。



为啥都有商贸?



因为都有水运重镇啊,商贸本来就发达!



在赵瀚取消苛捐杂税之后,辖地之内的商贸更加繁荣,许多外地客商都愿意来做生意。而商贸的发达,又能拓展各种商品的市场,客商会带着本地特产远销各省。



至于水转大纺车,是南宋时期诞生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纺车的30多倍,每天可纺麻纱一百多斤。



可惜,棉花纤维太短,不适合这种水力纺车。



因此在棉布普及之后,水力纺车也被淘汰,到明末几乎已经绝迹。



赵瀚决定三步走:



第一步,重建水转大纺车,大量纺织麻纱。再将麻纱卖给织妇,由织妇纺织成麻布,这种麻布也是有市场的。



第二步,改进水转大纺车,令其适用于纺织棉纱,慢慢催生出规模化产业。



第三步,改进织布机。当棉纱能大量快速生产之后,商家必然自己投资改进织布机,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江西水网密布,不利用水力机械就太可惜了!



来到客栈住下,徐霞客开始整理日记,修改他游览龙虎山、麻姑山的文章。同时,他还要记录刚刚的见闻,《徐霞客游记》也是要写事件的,而且暗戳戳使用春秋笔法,只江西游记就讽刺了好几人。



“咚咚咚!”



隔壁响起敲门声,接着又传来一阵对话。



“世载兄,你看我弄到什么好东西。”



“《大同女将录》?这本书我看过,皆不守妇道之女子也。”



“嘿嘿,你再翻开看看。”



“咦,竟有插画,哪家书坊所印?”



“吾也不知,反正有人暗中售卖,价钱还挺贵的。”



“莫急,容我一观画技。”



“……”



徐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