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督学蔡懋德,引用“格位论”来解释《拔本塞源论》,被诸多士子奉为心学大儒,名声甚至传到江左诸府。



“格位论”因此得到士绅认可,刻意忽略对下平等,只是强调对上平等,商贾们更是自发掏钱进行宣传。



吉安知府、庐陵知县,忙着送秀才去乡试,完全把武兴镇的民乱给忘了……



武兴镇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五月份遇到干旱,但旱情并不严重。



而且,赵瀚开放水渠,让农民随便使用。距离水渠较远的田地,还让农民互助帮忙挑水,没有受到太大的旱灾影响。



放眼望去,一片丰收景象!



等新稻晾晒完毕,赵瀚也不派人催赋,只让四个村长带头,主动挑自家粮食到镇公所。



农民们暗中观察,发现真的没有征收火耗,也没有征收杂派和辽饷。而且,是按照万历年间的标准征粮,还不使用特制的大斗坑害百姓。



渐渐的,有农民主动把田赋送来,待遇居然跟四个村长一样。



全镇轰动!



陈茂生、费纯累得腰酸背痛,派人来叫苦:“镇长,送粮的百姓太多,能不能再调拨一些人手?”



没办法,只能招人。



私塾里的两个塾师,自耕农和小地主家的士子,都被临时征召过来干活,承诺每天给他们发工钱。



黄顺德家里是自耕农,若论血缘,属于黄老爷的堂侄。



这货一直考不上秀才,又没钱到县城继续深造,只能窝在家里勤奋读书。



对于赵瀚,黄顺德恨到了骨子里,但他又不敢逃离本镇,害怕自家土地被收走。



可一边恨着赵瀚,又一边主动登记造册,变相承认赵瀚的统治地位——只为领取赵老爷发放的陈粮。



被召去镇公所做临时工,黄顺德同样矛盾得很。



他不愿给反贼做事,又惦记反贼给的工钱,扭扭捏捏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隔得老远,黄顺德就目瞪口呆。



只见镇公所大门外,全是排队等待征粮的百姓。他们挑着新收的稻谷而来,脸上没有缴纳赋税的愁苦,反而一个个兴高采烈,等候期间还有说有笑,甚至有人唱起了黄色小曲。



黄顺德茫然走到征粮点,立即有人喊道:“昭义兄,快快过来帮忙!”



黄顺德认得此人,一个学童而已,连童生都没考上。只因顺从反贼,居然做了武兴镇的刑科科长。



“就来。”黄顺德应道,倨傲迈步过去。



武兴镇仅有两个秀才,一个是黄老爷的幼子,如今躲在县城不敢回来。一个是黄二爷的孙子,已经被暴民给杀了。



黄顺德自动晋级为最高学历者,他是童生,傲视全镇!



这货没有立即开始干活,而是翻阅征粮册子,很快就惊呼道:“我家的应征粮额,怎高出这许多!”



那个学童出身的科长笑道:“镇长说了,不出壮丁编练团勇,全家就按老规矩课税。”



黄顺德心头滴血,问道:“若现在出壮丁,是否还来得及?”



“我不晓得,你得去问镇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