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我饿……”



赵贞芳不知何时醒来,也许是饿的,也许是昨天受到惊吓,此刻的精神非常萎靡。



赵瀚还记得昨天清醒,小姑娘曾给他喂粥。不管出于身体残留的亲情,还是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他也理应照顾这个妹妹,当即安慰道:“不怕,二哥给你找吃的。”



根本就找不到吃的!



附近的树皮早被饥民扒光,就连河岸的野草都已枯黄。运河水干涸大半,露出河床的泥滩,龟裂出巴掌宽的大口子。



赵瀚想要寻找昆虫,补充一点蛋白质,可除了蚊子啥都没有。



地面旱得锄头都难挖开,蚯蚓什么的想都别想。



赵瀚捡起两片残破瓦罐,拉着妹妹来到官道中央,试图遇到路过的行人讨饭吃。



仅站立几分钟,赵瀚的身体就明显撑不住,轻飘飘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他干脆顺势跪下去装可怜。



赵贞芳突然提醒道:“二哥,爹说大丈夫在世,只跪天地君亲师,不跪讨什么什么食。”



“嗟来之食。”赵瀚纠正。



赵贞芳说:“对,就是嗟来之食。”



赵瀚反问:“那爹有没有说过,大丈夫当能屈能伸?”



赵贞芳摇头。



赵瀚叹气道:“站着是伸,跪着是屈。现在跪着,是为了今后还能站着。跪吧,反正也没力气站稳,就当咱们是跪着休息。”



兄妹俩并肩跪于官道,各自手捧破瓦罐,早晨的太阳也渐渐升起。



大概过了两刻钟,城里出来一支商队,因为运河干枯难以行船,改用骡马驮着往北而去。



从没有过乞讨经历的赵瀚,眼见商队越来越近,连忙跪直了捧起手中的瓦罐。



但他一言不发,终究没好意思开口乞讨。



“滚开,别挡道!”



说话的是押货镖师,由于商业快速发展,天下又不怎么太平,走镖行业在近几十年日渐兴旺。



赵瀚依旧高举着瓦罐,一个健壮镖师走来,抓起他和妹妹的衣领,犹如拎小鸡般扔到路边。



赵瀚忍痛爬起,彻底放下羞耻心,跪地呼喊:“老爷们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无人回应,皆视而不见,长长的商队从他们面前过去。



不多时,又有一支队伍,从天津城而来。却是运河干枯,漕运断绝,朝廷催得狠了,漕粮改由陆路进行转运。



那些漕运军民,穿得跟赵瀚一样寒酸,有些干脆就只有一块护裆布,在烈日下推拉着粮车往前走。



负责运粮的漕运参将,倒是显得油光水滑,悠哉哉骑着一匹健马,不时拿出水囊喝上几口解渴。他身边还有二百家丁,甲胄齐备,不怕小股匪寇抢粮。



“二哥,我饿。”



赵贞芳又饿又渴,还被日头直晒,已经有气无力,很快陷入半昏迷状态。



天津士卒又出城收尸,赵瀚没有拦着,目送他们把父母的尸体搬走。



这个身体只有十岁,赵瀚艰难的将妹妹背起,尝试几次都累得屈膝跪下。



太饿了,根本没有力气!



终于,赵瀚趴伏在地面,对赵贞芳说:“小妹,爬到二哥背上来,咱们去城里弄吃的。”



赵瀚趴在地上,小妹趴在他背上,就这样驮着往天津爬行,犹如狼狈而行的两条野狗。



到城里要饭,或许更顺利吧。



眼下的根本,不是做啥长远计划,而是先填饱肚子活命再说。



天津城建在三岔河口,得过了运河,才能到护城河。



二十多年前,天津发大水,南北城墙坍塌七十余丈,直到现在官府都没钱修复城池。



因为运河水枯,大量船只搁浅,漕粮和商品急需陆路转运。因此,本没有桥的北运河,如今搭起一座临时木桥。官府害怕流民和匪寇过河,桥上有士兵看守,还设置了拒马等器械。



赵瀚背着妹妹,好不容易爬到运河桥边,守桥士卒一脚将其踹翻:“滚开,哪来的乞儿!”



都要快被饿晕了,赵瀚生不出愤怒,只扶着摔倒的小妹,挤出讨好的笑容:“军爷行行好,放我们过去讨口饭吃吧。”



那士卒莫名笑起来,负着双手,叉开两腿:“想过桥可以,从我裆下钻过去。”



赵瀚默然,眼眸通红,双拳紧握,复又松开。



突然一个军官过来,将故意刁难的士卒推开,骂骂咧咧道:“好你个魏四,欺负孩子算甚好汉?”



魏四嘿嘿笑道:“老刘,我就跟他们开个玩笑。”



老刘瞅了赵瀚兄妹一眼,吩咐说:“放人过去,是死是活,看他们自己的造化。”



赵瀚使尽全身力气站起来,凭借这个时空的残存记忆,拱手作揖道:“敢问恩公尊姓大名,我兄妹二人若能活命,他日必定结草衔环以报。”



老刘见赵瀚礼节齐备,居然也郑重回礼:“原来是位遭难的小相公,我叫刘莽,天津新军的一个小管队。”



“谨记恩公大名,它日有缘再会。”赵瀚非常吃力的蹲下,重新趴到地上,让虚弱无力的小妹,伏在自己背上抓好,又像狗一样慢慢往前爬。



刘管队想了想,摸出几枚铜钱,递到赵瀚的面前:“拿去买些吃食。”



“谢谢恩公。”赵瀚大喜。



他又是拱手作揖,又是文绉绉说话,只想引起对方的注意而已,如今幸运的起到了一些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