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先前的问题是什么?



——年久失修,渠道因淤泥堆积而阻塞;又因为渠道宽度被好心做了坏事的地方官吏、百姓自行拓宽,使得水流更加缓慢,淤泥沉降堆积的速度更快。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朝堂不带任何政治目的,只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去修,那也就是两点:把下游的淤泥清理、挖掘,并将拓宽的渠道恢复到原本的模样。



只要将这两点完成,那郑国渠对两岸农田的灌溉能力,就见有肉眼可见的改善。



而这两点,基本都已经在冬至前,被刘盈亲自在莲勺盯着完成了。



剩下的‘固上游之土’一项,则是由于此番修渠,是刘盈以监国太子的身份,带着‘民心’‘政望’的政治目的,私自加上去的。



倒也不是说,这完全是形象工程。



——如果不用埽、石砖固定上游的水土,那刘盈此番整修郑国渠,就会只是个开始!



往后每隔几年,郑国渠依然会因淤泥堆积而堵塞,朝堂也需要周而复始的出钱出力,去进行郑国渠的养护工作。



对于如今,连都城长安都建不起的汉室而言,如此庞大的修护成本,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若非如此,过往近十年,丞相萧何也不至于坐视郑国渠阻塞,甚至直接导致沿岸农田因溉水不足而减产。



而‘固上游之土’一事完成,虽也不至于说是让朝堂彻底一劳永逸,从此再也不用维护郑国渠,也起码能大大减缓郑国渠因淤泥沉积,而导致阻塞的速度。



如果说先前,郑国渠每三年就要大费周折去修、去疏通的话,那在此番,郑国渠上游被铺上埽、石砖之后,很可能是每十年乃至十五年,才需要大修一次。



若是关东尽快平定,天下尽早安稳下来,郑国渠下游能每年都稍微清理一下淤泥,或许往后,朝堂再也不用因郑国渠的整修之事而操心。



简单来说就是:清掘淤泥、减宽渠道,都是从当下考虑,做了能立竿见影,但很快就需要重复进行。



而‘固上游之土’,则是刘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才做出的决策。



只要此事完成,那从大的方面说,自然是利国利民,有利于国家财政健康运转。



从小的方面,也足以让刘盈在朝臣百官心中,得到一个‘思虑深远’的印象,顺带收割一下关中百姓的拥戴。



而这件事,其实也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十一月中旬,郑国渠下游河段的工作结束之时,刘盈已经以粮米为酬,得到了关中数万民民壮‘冬天编柳席,开春带着柳席去三原修渠’的承诺。



另外,少府调拨的三万官奴,也已经备好了制埽的碎石。



等过几天,阳城延去三原,召集少府官奴、关中民壮,用编好的柳席、备好的碎石卷成埽,铺在郑国渠底下,就大功告成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刘盈先前没有在长陵遇刺,去不去三原,影响也都不是很大了。



“呼~”



“老爹的大考,总算是给出了个不错的答卷······”



在心中稍发出一声感叹,刘盈却并没有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分毫。



稍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章节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丞佐吏并收藏大汉第一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