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太子’升格为‘皇太子’的刘盈被送回长安,‘太子好儒’这个说法,便已是人尽皆知的事。



而在几个月前,叔孙通难得几次给刘盈上课的时候,刘盈也每每能续说出叔孙通未尽之语。



所以在叔孙通看来,对于儒家之学说,年仅十四岁的太子刘盈虽然称不上精通,也应该大致有所知解。



也正是源于此,叔孙通上一次给刘盈上课时,才会撇开儒家典故不说,转头去将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故事。



叔孙通本想着,作为汉太子,刘盈必然很容易就能接受‘暴秦’这个设定,也大概率会对饱受摧残的儒家士子抱以同情。



但在当时,刘盈虽没有开口反驳,叔孙通也看得出来:对于自己口中‘焚书坑儒’的往事,刘盈,只怕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样一来,当叔孙通今日再次前来太子宫,以学师的身份站在刘盈面前时,便不由犯了难。



——经书典故,刘盈都有了解,‘陈年旧事’,刘盈又没有兴趣。



不知道该讲什么,叔孙通便也索性将难题扔回给刘盈。



——臣不知道讲什么了,还是殿下自己说,想听什么吧?



听闻叔孙通此言,刘盈倒似是对这位老儒的小心思毫无知觉,只稍带诧异的一抬头。



“太傅之意,凡儒家之事,太傅皆可述而傅教?”



说着,刘盈面上困惑更甚。



“若孤未记错,太傅之所学,似是专精《仪礼》,由以今之《汉礼》为先?”



“莫非太傅一精而多通,于余者,亦有所知解?”



见刘盈面上疑惑,叔孙通面色稍一滞,不由摇头一笑。



“家上此问,倒是令臣颇有些意外?”



温尔一语,便见叔孙通稍叹一口气,面色中,也涌上些许唏嘘之色。



“家上或有所知:仲尼所兴之儒学,自春秋延至战国,于战国末,至赵人荀卿荀子之手,方可谓大成。”



“后荀子于齐稷下学宫,传儒家六经于门徒。”



“《诗经》,为荀子授之与齐人浮丘伯;后浮丘伯又授《诗》于申培、白生、穆生等人。”



“陛下胞弟,今之楚王刘交,亦曾受《诗》于浮丘公。”



听闻叔孙通讲述起儒家经典的传续,刘盈也不由摆出一副兴致盎然的面容。



见此,叔孙通心下稍一安,便清了清嗓,继续着自己对回忆的描述。



“《仪礼》,则为荀子授之于楚人陆贾;及今,陆贾蒙陛下知遇之恩,已为太中大夫。”



“二世三年,赵高杀二世而立子婴,陛下曾遣使往贿于金玉,方得自武关破秦中。”



“彼时,为陛下所遣之使,便乃已故广野君郦食其,及今之太中大夫:陆贾。”



见刘盈听着自己的话语,表露出一副极尽专注的神情,叔孙通也终是放下心中的大石。



“及《春秋》,则为荀子授与今之计相:北平侯张苍。”



“得授《春秋》,张苍先仕秦,任御史,后因罪逃亡,以随陛下。”



“《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丞佐吏并收藏大汉第一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