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盈的预想出奇一致,在看到莲勺县衙北城门外,那堆成小山般的粮米后,城门外的渭北民壮,没有任何一个人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年少一些,约莫十五六岁的青年,纷纷表示家中还有娇妻、长亲,绝对可以应付‘编柳为席’的工作。



稍年长一些,大概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都表示家中‘亲戚众多’,等开春之时,必然能带着百十来张柳席,赶到郑国渠上游的三原一带。



颇有些出乎刘盈意料的是:看见有粮食拿,就连莲勺县城内围观的百姓当中,都有不少妇人、老者站出身,便是‘家中虽然男丁不丰,但编个柳席的气力,也还是有的’。



得百姓如此‘拥戴’,刘盈自也乐得轻松,令小吏记下了这些妇人、老者的名讳,并各赐米三斗。



顺带着,刘盈也将阳城延先前提出的柳席标准,告知了领粮而走的渭北民壮,以及莲勺当地百姓。



——宽一丈,长二丈。



这个数据,自也不是源自谁人‘俺寻思’得来,而是阳城延亲自用不同大小的柳席制埽,一次次试出来的。



根据阳城延的测算,柳席的长度至少需要达到两丈,才能保证制出来的埽,是直径五尺左右的圆柱体。



而五尺,恰恰就是郑国渠上游渠段水土流失,需要填土增高的深度。



如此一来,原本需要另外施工填土的上游渠段,就只需要以直径五尺的埽铺设于渠底,也算是省下了不少功夫。



修渠之事大体结束,又从刘盈手中领到了粮食,数万渭北民壮也终是吸溜着鼻涕,带着欣喜的笑意,三五成群的踏上了归乡之路。



开开心心的将手中剩下的二万余石粮食发出去,并得到四万六千多名编制柳席、开春前往三原的力役报名名单,刘盈也终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城门。



回到县衙没多久,刘盈便等来了少府卿阳城延的拜见。



于莲勺县衙正堂分而落座,稍寒暄几句,刘盈便也直入正题。



“今清掘、减宽事皆近毕,又腊月凛冬将至,孤也当回转长安,以此间事禀告于母后,及朝堂诸公。”



“恐当劳少府多留几日,待渠事尽毕,再行回转。”



说着,刘盈不忘对阳城延随和一笑。



“待少府回转,孤必当出长安十里以相迎,再于太子宫稍设宴,面谢少府。”



听闻刘盈此言,阳城延也不由淡笑着稍一拱手。



“家上言重,言重······”



十月初,刘盈自掏腰包,帮阳城延解决了少府官奴的口粮问题,再加上过往两个多月的同事经历,也使得阳城延-刘盈二人之间,关系也是愈发亲近。



如果是过去,刘盈在阳城延的印象中,只是个头顶‘太子’之名的少年贵族,那现在,阳城延对刘盈的了解,无疑是更具象了些。



在简单了解刘盈的脾性、性格之后,阳城延对这个待人亲和、事必躬亲,又愿意谦虚听从臣下建议的太子,也是渐渐萌生出了亲切之意。



简单来说,便是刘盈的性格,还是非常对阳城延的胃口。



如此两个多月相处下来,二人之间的关系,自也是愈发的亲和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丞佐吏并收藏大汉第一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