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将来登基之后的自己保住少府,保住这一点少得可怜的话语权,也只是刘盈从长远角度出发,未雨绸缪所做出的决定。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郑国渠修好,在老爹给出的这次大考中,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而在这份答卷之上,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却并非是钱粮······



“即少府知现今,府库空虚之缘由,孤便直言。”



说着,刘盈稍敛面上沉凝,对阳城延微一拱手。



“少府言,国库所得之农税,决于农产之丰、寡;少府所得之口赋,决于民户之多少。”



“然孤以为,此二者,实可合为一解!”



说到这里,刘盈的神情当中,便难得一见的出现毋庸置疑的强势!



“今汉室天下,农为国本;民春、夏耕于田,得秋收之农获。”



“粮获丰,农税自丰,国库所得之粮自丰。”



“然粮丰,民安能不传延子嗣?”



“待子嗣年壮,分门别户,少府所入之口赋,安能不多?”



接连发出两问,刘盈便伸出右手食指,面带笃定的在身前的地板上狠狠一戳。



“故孤以为,无论国库之农税,亦或内帑之口赋,皆可得解于一法。”



“——使民耕农所得之粮愈丰!”



“民得粮丰,则多诞子嗣;子多而民口丰,此,便为民富!”



“民得粮丰,则农税丰,国库便得粮富足;又民多余粮,诞子嗣而口丰,口丰则户丰,内帑亦可多得口赋!”



“此,便乃国富!!!”



听着刘盈铿锵有力的话语,纵是对民生、内治不甚熟稔,阳城延也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刘盈说的没错。



只要百姓能多打粮食,那一切,就都会好起来。



打的粮食多,意味着农税多,国库就能有更多收入;



粮食够多,百姓就不会因为有‘粮食不够吃,生孩子也养不活’的鼓励;



生的孩子多了,人口自然就多了,等这些孩子长大,各自成立自己的家庭,少府也就能有更多的口赋。



这,也正是每一个封建农业政权的特征。



——只要粮食打得够多,啥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可一旦农获不够,那再小的矛盾,都会变成无法解决的难题。



见阳城延能听进自己的话,刘盈心中也是稍松口气。



咽口唾沫润润嗓,刘盈便继续道:“故此,郑国渠之整修,方为今天下之首重。”



“何也?”



“盖因郑国渠之通、塞,直关乎关中民事农耕,所得粮之丰寡!”



“郑国渠通,则民富,民富则国富!”



“然若郑国渠仍如今日这般,塞而不能利民农耕,则民苦于粮寡,国库、内帑亦苦于税、赋之缺,而只得‘无为而治’······”



“孤如此说,少府可能明白?”



言罢,刘盈只觉一阵口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章节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丞佐吏并收藏大汉第一太子最新章节